首页 洋人洋事 正文

山西许村:中西文化合璧 修复“神圣的家”

发布时间:2017-07-24 11:31:14 | 来源:人民网 | 编辑:薛阳 | 责编:石丽敏

  “家园从来就不是一个静态、机械的建筑,也不是局限人与人关系的人间组织。相反,家园是由当代政治、生态、科技、社会和自然集结而成,且不断生长和流动着的‘生命轨道’。”在许村艺术公社的一间酒吧内,渠岩侃侃而谈。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_副本

乡村酒吧

  七月太行,山青水绿。2017中国·和顺第四届许村国际艺术节如期开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位著名艺术家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的10多位艺术家齐聚许村,开展艺术创作、交流、讲座、培训.....中西方文化在这个深山古村落中交融、碰撞。

  “神圣的家”是今年艺术节的主题。

  渠岩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批前卫艺术家之一,也是当代知名的跨界艺术家。从2007年起,他便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推动乡村复兴计划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将山西太行山山脉末端一个古村落许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创作基地,也让许村恢复昔日的繁华和热闹。

  有人说,渠岩是许村复活的灵魂。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_副本

明清一条街 

  古老的乡村是一个不能被遗弃的历史化石,它记录着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信仰,它拥有着独有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DNA,是许多人记忆中的文化之魂,也是一种文化生命的延续。

  许村无疑是中国古老乡村的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似乎正在走向没落,日渐凋敝,古老的建筑在坍塌,民俗正在淡化,在岁月的沧桑中守望纯朴乡土的只剩独孤老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_副本

两名外国艺术家在海报前驻足 (王轶琼 摄)

  “中国乡村版的798”“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山西省旅游示范村”这些贴在头上的标签在向世人昭示许村还没有步入俗套。

  十几年前,渠岩跟当地的政府和村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希望通过许村来探讨今日中国乡村问题及文明危机的根源,寻找中国文明的原码,并寻找出复兴许村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在他以社会学的方式,对当地的经济方式和人口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希望以政府拆迁的方式让全家逃离农村。我们的家园交给谁来建设?这让他焦虑和担忧。

  庆幸的是,当地政府并没有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让这个一头枕着幽奇古朴的山壑,一头接着繁华绚丽街市的古村失去旧日的模样。“试问你把墙都粉刷成统一的颜色,端起画板的孩子们该如何调色?来这里的摄影师怎么去取景?”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一位艺术家对一些现象唏嘘不已。

  许村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旧村遗址为唐朝晋王李克用驻军的营寨,祖先是于、杨、范、王4大姓,明朝开国年间由山上迁到山下建村,挖出了太行山区最深的井,直到现在老井还是村里主要的水源。由于与河北省邢台市只隔一座太行山,是晋冀两省的交接处之一,从明清时代起,许村就是两地政治、军事、经济交流的重要隘口,见证当时盛况的商业街,一直保存到现在。

  2011年,许村国际艺术公社成立。“中国·和顺首届乡村国际艺术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波兰、捷克及国内的艺术家驻村创作,每人留下两幅作品作为许村的永久收藏。东西方文化在这里落地,不久的将来会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_副本

孩子们在第四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合影留念(范乃文 摄)

  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艺术节,让许村这个有着历史印迹、文化内涵的传统古村落,开始散发出艺术的绚烂色彩,日渐吸引世界各地人们的眼球。许村也成为澳大利亚艺术基金会、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绘画室、台湾大学乡村研究所、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等国内外十多家机构的创作写生基地。

  行走在许村的乡间小路上,不经意间会碰到黄发碧眼的老外。废弃的粮仓、乡村酒吧、泥塑、烙画、和活灵活现的铁质工艺品,浓浓的文化气息在日升日落的古村流淌成一幅旖旎的风景画。

  乡村需要温暖,一点点复活,现在的乡村还有灰烬,吹一吹还会重新燃起。濒临死亡的乡村需要外部力量激活。这个外部力量就是国际艺术节,渠岩说。

  每届艺术节都会邀请中外著名画家、著名艺术家来许村,除了艺术创作之外,他们都会自愿办英语、绘画、钢琴三个培训班,免费培训当地的小学生学习,第一届有120人参加学习,这界有260多人报名学习。在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的教导下,当地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许村村民也开阔了眼界,开始重新审视家园的价值,更有一些村民返村创业,修缮旧院落,开办农家乐、小商店,鼎盛时全村有60多家农家乐接待游客。许村大有希望!作为文化艺术节的“挑旗者”、和顺县政协原主席范乃文信心满满。

  王轶琼是国内知名画家,版画作品《从南方遥想北方》、《远山的倒影》分别获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版展银奖、铜奖,《向日葵》、《大河》等入选当代中国版画展。今年是第一次来到许村,他觉得义务助学是这个艺术节最大的亮点。当代艺术应该回到农村,进行文化回归,同时农村也需要当代文化的引领,来完成延续和复兴。他授课欢迎家长也参与互动,把课桌放到四周,让家长坐下来,孩子们在中间学习绘画。他说,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家长教育,让家长也一起参与学习。

  王若瀛来自上海,是来许村年龄最小的艺术家,这是她第3次来许村,在她看来,这里的一切都在发生着较大的改变,从几年前孩子们的好奇到现在的热爱,这群山里娃的激情深深感动着自己,她相信,艺术的细胞会在这些比自己小几岁的山里娃脑子里生根发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_副本

“我在哪个班?”,孩子们渴望的眼神 (范乃文 摄)

  REST、STOP.....在一个戏台子上,12名学生正跟一名外国女老师学习做游戏,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讲,一会儿双手做着起飞的动作,一会儿双手及腰,一堂课下来,个个孩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是来自邻村乔庄的宋启然,我今年10岁,我是跟同学一起来学英语的,这里的老师们真棒,我很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她们的教学方式,一天下来,能掌握不少单词呢!”宋启然边说边拿出一个小本子给记者看。

  事实上,跟宋启然有同感的学生不在少数,13岁的李明,是从和顺县城赶来学习钢琴的,“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的双手画在一张纸上,编了号,这样就容易记在脑子里面,去轻松掌握琴键。”李明说,“以前觉得钢琴学起来很难,现在觉得很轻松,教我们的老师才比我大几岁,像姐姐一样,我们之间没有距离感。” 

  江付秀是许村的贫困户,有两个女儿,大女儿22岁在太原上大学;二女儿上初中。家里办了农家乐,但生意不好,去年收入10000元左右,丈夫今年在木耳厂打工,估计三个月下来能收入5000多元,二亩地核桃树去年遭水灾,没有收成。今年的艺术节吸引来了比往年更多的客人,她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上一届艺术节两个女儿都去参加了英语、绘画学习,今年二女儿又去报了英语、绘画、钢琴培训。明显感觉二姑娘变得开朗活泼,她假期学完功课还在街上招揽客人,回家也帮着招待客人。江付秀指着站在街头的二女儿欣慰地说。

  “许村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有时比大城市的孩子理解力还强。另外就是这里的孩子开放大方,善良不设防,不仅仅是热情,刚来这里我和他们并不熟悉,有几个孩子会走过来用双手捂住我的眼睛,感觉象家人一样亲切。”从美国回来的90后吴若闻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_副本

来自上海的钢琴艺术家王若瀛在作练习 

  但此次活动受邀的雕塑艺术家余华梦,作为美籍华人的她却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象许村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也许就是民族的,就是最美好的,最有标志性的东西。但现在见到的可能是许村最后一代人,她想象不出许村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在渠岩的微信朋友圈里写着这么一段话:许村村民已将艺术节作为自己的节日与庙会。由于传统节日已失去文化内涵,变成假日。许村艺术节已深深嵌入地方文化与生活中,许村艺术节的生命活力得益外部文化资源与当地文化逻辑的成功嫁接,它印证了全球化时代世界与地方的共生性。而此种共生关系之所以是可持续性的,恰恰在于它是在节庆和游戏中完成的。

  希望未来的许村及跟许村流淌着同样“血液”的古村落,都能以自己本来的面目,活下去。

  许村,加油!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