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正文

从开大刀到微创 见证医疗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18 11:00:17 | 来源:山西晚报 | 编辑:郭婧 | 责编:石丽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9

山西晚报 记 者(左)在手术室近距离了解常峰的工作。

  ○个人档案

  常峰:53岁,山西省人民医院骨脊柱微创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椎间孔镜微创技术的领军人物。2016年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专长: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脑瘫手术等。

  在北京市某知名大医院,流传着一个段子:某山西籍男子扛着铺盖,带着十几万积蓄,蹲守医院大厅,排队挂号半月有余,终于见到该院骨科专家,请求开刀治疗腰椎疾病。却只得到十字真言:“快去找你们山西的‘常峰’!”几天后,常峰在该男子的腰椎上打个小孔做了手术,根治了他几十年的腰椎间盘突出,花了不到4万块钱。

  段子的真实性无证可考,但在国内脊柱微创界,提起“山西常峰”,业内专家和病人们的认可度非常高。在省人民医院六病区脊柱微创病区,经常能见到这样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几经辗转,只为见“常主任”一面。病人们在“好大夫网”上留言说,只要是骨脊柱上的毛病,见到常主任心里就踏实了。

  进入更大平台,思考的更多了

  1964年,常峰出生于怀仁县的一个教师家庭。“我们小时候,晋北的出生缺陷率比较高,十里八乡的瘸子、拐子很常见。可诊疗手段也很有限,谁家要是生出来个残疾娃娃,基本上这个家都要被拖垮。”幼年的情景给了常峰非常深的触动,他决心当个好医生,因此高考志愿全部填报了医学专业。医学院毕业后,他进入省荣军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大夫,专治小儿麻痹症、脑瘫引起的各类脊柱肢体畸形疾病。

  2003年,常峰调入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工作。有了更大的平台,接触到了更多的疑难杂症,常峰在医疗技术和学术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高。提起这一段的经历,他总是心怀感恩,“我们经常夸某一名大夫手术做得好,患者感谢他;其实,医生更应该感谢患者,因为是患者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了医生,医生才有了提高和施展技术的机会。”

  接触的病人多了,常峰对于手术方式的思考也多了起来。在本世纪初,国内对骨脊柱疾病的手术方式还主要集中在开刀上,一般会留下几厘米长的大切口,业内俗称“开大刀”,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当时,国内对骨脊柱疾病的治疗有三个阶段:打针吃药—理疗(牵引、按摩)—开刀。通过学习,常峰琢磨着,在理疗和开刀之间,应该还隐藏了一个阶段,那就是微创手术。

  放弃熟悉领域,钻研微创技术

  2010年,在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常峰听到一名来自德国的专家,讲到了脊柱微创手术。他非常兴奋,当下与国际专家交流。回到医院后,常峰一边开始向医院打报告、买设备、筹备开展新的微创技术,一边埋头书海,大量收集国内外的医学文献数据和资料。

  但常峰最先提出的一系列设想,遭到很多同行的质疑和反对。首先,医生在观念上很难接受。其次,技术上难度大。由于不开刀,在孔镜下操作,视野狭小,类似于让医生在“针尖上跳舞”,对技术考验非常大。再次,因为没有大量的临床病例做支撑,学术界对此争议颇多,阻力极大。

  中国有句古话,“年过四十不学艺”,而常峰选择在自己48岁这一年,放弃熟悉的领域,挑战医学新高度。在吃了一系列闭门羹,听了众多的好心劝告后,他并没有放弃。2012年2月,春节刚过,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做了第一例脊柱微创手术。“患者是一名70多岁的老人,腰腿疼痛,站立行走困难,术后第二天就下地走路了。儿女们喜极而泣,说要赶紧回村放鞭炮。”回忆起5年前的一幕,常峰说,所有的艰难、阻力,都在患者的笑容里化解了。

  穿20多斤重的防护服做微创手术

  2017年10月16日,周一。对常峰来说,是极为普通的一天。上午7点30分—9点,常峰在六病区依次走到33个病人的床头,进行每周一次的“大查房”。“3床的老人年龄偏大,禁食时间不能太长,安排在今早第一台手术。”“8床的斜颈小姑娘明年高考想报艺术类,术后恢复要叮嘱好,不要让伤口留疤”……在楼道里行进间,常峰将这些“特殊病人”给医生们一一叮嘱着。

  10月16日,从9点到13点,常峰在手术室里穿着防护服,在射线下连做了两台手术。13点20分,在手术室门外的一间小的休息区,常峰让护士给记者加了一份盒饭。在吃盒饭的间隙,他被告知“临时加了一台手术!”而此时,距离他14点30分出诊还有不到一个小时。匆匆扒下最后一口米饭,常峰在进手术室前打电话给医院门诊,“通知下午的门诊病人,多等半小时,实在不好意思。”

  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彭师傅,蝉联某厂矿劳模多年。因为是局麻,手术中的他还能跟医生们聊天儿。“老彭,你手术好了,有啥打算啊?”常峰问。彭师傅说,“厂子里今年效益不错,我这还得再当几年劳模。”

  同行们评价,常峰的手术堪称教科书级别,一针定位、干净利索。病人们说,找见常主任,就算找见依靠了。记者问常峰,“别人夸你,你高兴不高兴?”他说,“咋不高兴,就是更想听点儿建设性意见,更渴望有学术、临床上的统一认识、精益求精。”

  等待手术器械消毒的间隙,记者和常峰坐在手术室墙角的地上。记者问他,“你平时老问病人,这里难受不难受?你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难受不难受。”常峰嘿嘿一笑,“咋不难受,但一进入状态,就忘干净了。”微创手术要在伦琴射线下进行,医生要穿上20多斤重的防护服。在手术台前站上半天,常峰前胸后背的手术衣就湿透了。

  从2012年到2017年,医生们从“开大刀”到使用孔镜微创技术;患者们从被动接受治疗,到主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常峰说,这5年间,他见证了祖国医疗的蓬勃发展,看到了患者的微笑,也感受到了医学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他的中国梦也越来越清晰了。

  “你的中国梦是什么呢?”记者追问道。

  在手术室的墙角,常峰翻出一首新作的小诗:“微创除疾惜众生,纵有伦琴伴光阴。但因从医心彻悟,愿作度他梦里人。”他笑着说,这就是他的梦想,一名医生的中国梦。(山西晚报记者王芳)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