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晋城 正文

晋城阳城:重阳节表彰模范 好村风世代传承

发布时间:2018-10-17 12:56:26 | 来源:山西晚报 | 编辑:路鹏程 |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重阳节表彰模范 好村风世代传承

  “德孝文化村,献义欢迎您。”来到村口,就看到墙上醒目的标语,“亲尝汤药”等传统德孝故事被绘在村街道的墙上……10月13日,阳城县演礼乡献义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喜气洋洋,在村民们演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中,献义村第32届德孝文化节拉开帷幕。启动仪式上,献义村对模范公公、模范婆婆、模范儿子、模范儿媳等德孝模范进行了表彰。

  10月15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献义村。“村里举办类似的活动,已经32届了。每届活动都要持续三四天。”献义村联合支部书记李海江高兴地说。

  古村历史悠久

  献义村地处阳城县演礼乡西北部的白龙山脚下,一条山沟依村而下,流水潺潺。

  “佛爷圪嘴荆棘花,南街古寨八丈八。”从流传下来的民谚中,可以看出献义村悠久的历史。

  古寨为土屯寨,高十余米,占地数百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是古代人们躲避兵灾战乱的地方,它见证着献义村的沧桑历史。

  献义村以前名为沟西村。李海江说,清朝顺治年间,曾任翰林国史院学士、刑部尚书的白胤谦游经此地时,恰逢庙会,见人来人往,民风淳朴,百姓明礼重义,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不禁挥笔题下“献义”二字。“从此,沟西村便改名为献义村了。”

  《阳城县志》记载:以前,本村不少外地人到庙会颇为热闹,村民以诚相待,热心提供方便,不计得失,故誉称“献义”。

  献义村既是古老的村落,又是一座“红色”的村庄。李海江说,村里长眠着七十多具无名烈士遗体,是1948年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这记载了献义村在解放战争中作为解放临汾战役后方医院的一段历史。

  重义守诚的品德世代传承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献义人重义守诚的品德世代传承,形成了孝老敬老、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风和家风。

  赡养孝敬老人是献义人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胜似金银财宝。村委会主任于学东说,30多年来,村民们雷打不动地坚守这一“规矩”,使村风变家风、家风变民风。

  献义村有630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157人,其中70周岁以上的44人,80周岁以上的15人。

  走进村民张呆娥家中,一张照片吸引着山西晚报记者的注意:这是今年正月初六村里给她过九十大寿的照片。从照片的画面看:四代同堂,有老人的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七个孙子辈,七个重孙辈,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要让老人们真正实现健康快乐地生活,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于学东说,从1987年开始,村里坚持在重阳节召开“敬老爱老孝老”的表彰大会,到如今已经举办了32届。“表彰敬老光荣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子等,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了争当模范先进家庭的良好氛围。坚持每年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过生日大寿,增强了家庭和谐,倡导了百善孝为先的正能量。对于群众家中生病住院的老人,村干部开车送到医院安排住院,保证不让一户家庭感到孤独和无助,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党的温暖。每年入冬以前坚持到老年人家中查安全、查取暖的基本设施,严防煤气中毒,保证老年人安全无忧过冬。村里的孤寡老人由支、村两委成员重点帮扶,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美德兴村,文化兴村。”李海江说:“在村里,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平时讲团结。要求党员做到的,两委干部必须做到;要求村民代表做到的,党员干部必须做到;要求全体村民做到的,村民代表以上干部必须做到!”

  近年来,随着村里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老人身边无人照料的现状比较普遍。2015年9月,献义村投资25万余元,成立占地面积520余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拥有床位14张,内设书画阅览室、医疗保健室、健身室、康复室、棋牌室、麻将室、音乐室、休息室、储存室、厨房、餐厅等工作活动休息场所。村里老年人可以读书、看报、聊天、打麻将、打扑克、健身、康复理疗。吃饭有餐厅,累了可以休息,身体不适可以到医疗保健室找医生,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提起如今的生活,82岁的村民王天锁自豪地说:“30多年来,我们村邻里和睦、积极向上,没有发生过民事案件,没有人上访告状。老年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养老金,看病能报销,坐车不买票,老年生活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上官青玲)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