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晋要闻 正文

奋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9-09-30 09:36:46 | 来源:山西日报 | 编辑:李佳艺 | 责编:李胜兰
  • 奋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 奋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2019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会场

  • 奋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 奋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 奋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 奋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稳步推进,呈现出3个特点:
  一是始终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省非常重视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特别对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粮食储备管理、重要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山西小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等工作做出重点部署。
  二是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中心。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粮食极端紧缺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逐步由紧平衡到总体基本平衡时期,山西粮食流通工作都能够始终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中心,以稳定粮食价格、保证市场供需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为己任,在粮食生产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确保了全省粮食安全,为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
  三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确保全省军需民食,全省粮食流通工作就一直在改革中摸索前行。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到1985年改为合同定购,经历了余粮依率统购、粮食三定、差额包干、征购包干等多次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先后推进了粮食价格体系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以及储备粮体制改革、粮食财务体制改革等,使全省粮食流通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粮食生产、流通、储备方面也发生许多新变化。
  第一,粮食产量大幅增长。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不足52亿斤。经过30年的发展,到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0亿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包产到户等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政策和合同定购、双轨制等一系列粮食流通政策,粮食生产得到大幅提高。到199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93亿斤,实现了“七五”计划粮食产量95亿斤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斤以上,2016年以来,连续3年产量在260亿斤以上,2018年总产量达到276亿斤,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3倍。第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粮食流通体制主要经历了自由购销阶段、统购统销阶段、粮食购销价格双轨制阶段、以粮食市场化为趋向的粮改阶段、粮食购销市场化阶段。第三,粮食储备日益健全。解放初期,全省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储备粮,1950年,仅有国家库存不足5亿斤。我省真正建立储备是从1963年开始,但储备量不大。1969年,全国根据储备粮性质和用途不同,建立“506”粮和“甲字粮”储备。十八大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省、市、县三级储备不断健全。
  自2011年以来,连续9年举办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通过与相邻省市加强粮食产销对接,把需要的小麦、稻谷、食用油引进来,把需要调出的玉米、杂粮销出去,有效保障了全省粮食总量平衡。据不完全统计,9年来累计签约总量达1283亿斤,其中调入小麦454.5亿斤、稻谷110.7亿斤、食用油14.4亿斤;调出玉米543.6亿斤、杂粮159.3亿斤。
  今年9月23日-27日,2019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暨产业经济和优质粮食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太原、朔州举行,这是我省连续第9年举办粮食产销盛会。今年会议的主题是:聚势聚力,融合融通,转型发展。本次系列会议旨在通过搭建省际间、企业间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促进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和产销协作;通过以大型企业为参与主体,以信息共享、经验交流、项目合作为主要方式,切实保障口粮消费需求、宣传杂粮特色优势、助力主食产业发展;通过现场交流粮食产业发展经验,省市之间相互学习、传经送宝、互促共进,碰撞出振兴粮食产业发展“智慧的火花”;通过检点全省“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督导完成“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任务。
  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等12个省(区、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代表,益海嘉里(太原)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五得利面粉集团等150余家大型企业代表参加2019山西粮食产销衔会,其中70家企业现场集中签约,签约数量创历年之最;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北京、天津、山东、陕西、吉林、黑龙江等6省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签订了省际间产销合作协议,加深与粮食主产销区之间的对接沟通,省际间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更加稳固,也为山西特色粮食品牌和产品进军主销区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会议期间,省际间和省内外粮食企业签约粮油购销总量共计57.3亿斤,其中调出玉米杂粮32.1亿斤,调入小麦20亿斤、大米4.1亿斤、豆粕1.1亿斤,在保证全省口粮消费需求的同时,持续拓宽了玉米杂粮外销渠道,提升了新形势下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公司、杭州芒种品牌管理公司,分别就粮食产业政策和主食产业化发展作了专题解读和经验报告;组织省外政府团、参会企业代表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山西水塔醋业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召开山西省粮食产销衔接省内外企业分组座谈会,上线发布“便民晋粮”APP等;“吉林大米”“运城面粉”“忻州杂粮”等粮食产业品牌以及山西粮油集团交城物流产业园区项目分别作现场推介,向社会全面展示了山西小杂粮物华天宝、自然天成、绿色有机、食药兼备的丰富特性,以及商品量大、外销量多、品质优良的生产优势;全面展示了我省小杂粮精深加工发展水平,以及杂粮全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发展方向,吸引省外优秀粮食企业和客商投资山西、互利合作,共同做优、做强山西玉米杂粮和面粉加工产业,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赢。
  9月23日-25日,山西省“优质粮食工程”工作推进会和首届粮食产业经验交流会先后在朔州市山阴县召开,两个会议的召开,为山西“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实施以及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并通过凝聚共识、交流互鉴,为全力推动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强力支撑。在25日召开的山西省首届粮食产业经验交流会上,30家首批获得“山西省省级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和17家获得2019年度“山西好粮油”产品称号的企业获得授牌。朔州、长治、运城等3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西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山西龙首山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和企业代表作了典型交流发言。会议期间,组织企业代表赴怀仁市、右玉县、山阴县等地,对优秀粮油企业的基地建设、质量追溯、有机旱作农业等进行了现场观摩。
  近年来,我省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粮食产业发展之路。2018年,山西省粮食产业龙头企业496家(其中产值达亿元以上20个),年加工能力1209万吨,工业总产值254.3亿元,实现利润30.5亿元。总体来看,全省粮食产业发展得到大幅提升,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有较大增幅,分别比2017年增长20%、20%、77%,连续3年在全国粮食产业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我省是全国11个粮食产销平衡省区之一,年均粮食产量260亿斤,年均粮食流通量近200亿斤。山西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全省杂粮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0,年产量30亿斤以上,产量、数量、品质均居全国前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从2011年至今连续9年举办粮食产销衔接会,累计签约粮食总量1283亿斤,通过举办粮食产销衔接会,为省内外企业构建起合作共赢的平台,把国内外、省内外优质粮源、优势产业“引进来”,让山西健康、安全、特色的粮油产品“走出去”,对促进粮食流通健康发展,保障我省粮食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实施杂粮产业精准扶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旨在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确保粮食安全。为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全省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包括“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三个子项。2018年-2020年3年总投资109695万元,其中:2018年投资45746万元,2019年投资42863万元,2020年投资21086万元;争取中央财政3年累计补助资金32886万元,省级资金10000万元,其他建设资金由市、县级财政资金和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解决。
  到2020年,全省建设1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市、13个示范县、22个示范企业,加快推进“山西小米”品牌和好粮油省级平台建设,培育10个左右“中国好粮油”或省级“好粮油”品牌产品;建设与完善34家质检机构,最终形成省、市、县粮食质检机构和国有粮食企业检验室四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建设58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共涉及本省38个县,其中,涉及产粮大县22个,优质杂粮生产县16个。 江浩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