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晋要闻 正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发布时间:2021-05-08 17:28:49 | 来源:太原日报 | 责编:曲浩

咬定“青山”不放松_fororder_p47_b

桑石宝察看油松长势

  “立夏”时节,我市气温仍波动频繁。住在清徐县城大女婿家的桑石宝早早起来。“西边山一带地势高,我就想回黑岔村看看果树咋样了。”桑石宝说。吃完饭老人就拾掇好自己,往村里赶。

  车沿着307改线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驶,拐上八一路,过新民村就开始爬坡。道路随山势逐渐向西边山深处延伸。黑岔村位于清徐县东于镇中梁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现在路好走多了,现在这条路早就不是当年我当乡镇干部时修的那条路了。”桑石宝走一路,说一路。“我是1933年生的,1953年3月26日入的党。”老人今年88岁了,不光腿脚好,记性也好。十几岁时,他就加入了村里的儿童团,那时的黑岔村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1952年,桑石宝带头在村里搞起了清徐县第一个互助组。1959年,他被任命为中梁六村的党支部书记。

  转过几道弯,迎面出现一片绿意葱葱的山坡,“到了,坡下就是黑岔村。”老人下了车,径直走向自家的小院。小院在村子的最西边,旁边有一条小河,清清的河水在静静流淌。“这小院好吧,夏天才凉快呢。”老人说,黑岔地势高,夏天睡觉也要盖被子,听着小河淌水、林中鸟鸣,吃着自家种的黄瓜、豆角、西红柿,“你说身体怎么能不好?”老人笑着说。可在60年前,黑岔村却不是现在绿树环绕、碧水穿村的景象。 

  “山高坡陡石头多,一出门子就爬坡。土地都在山上挂,吃饭吃的糠窝窝。”这句顺口溜就是当时黑岔的真实写照。“那时山上哪有树啊?”老人说,当时人都不好养活,哪有心思种树。

  可一场大暴雨改变了黑岔人的观念。“上世纪60年代一场大暴雨把村里打的石头坝全冲毁了,种的玉米、土豆啥的都冲没了。”老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一点不假。“没有绿水青山哪能守住金山银山?”从那场大暴雨后,黑岔人在桑石宝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植树绿化历程。

  从种粮到种树,跨界的艰辛,老人记忆犹新。黑岔村有4条人字形的大沟,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杨树、柳树都不易存活,只有油松、刺槐才能扎下根。每年一到雨季,桑石宝就带领全村劳力,背上干粮、带着铁锹和油松种子,上山种树。“那时村里没有钱,我就找到县、市林业局,要些油松种子,自己试着种。”老人讲,刚开始时,播下的种子大多成为鸟兽的美餐。受木匠用胶水粘木板的启示,桑石宝用种子拌胶和药剂进行造林试验。经过两年反复试验,终于找到药剂、胶水拌树种的最佳配比,避免了田鼠野鸡的糟害,提高了出苗率。他写的论文《山区油松直播造林法》受到国家林业专家的好评,为全国雨季油松直播提供了借鉴。上世纪60年代,黑岔村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村,桑石宝也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

  绿化荒山不仅要靠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也需要钻研。在几十年的绿化经历中,桑石宝总结了不少土经验——高山背山是油松树,河滩两岸栽杨树,村前退耕还林植了树,村后核桃花椒树,苹果种在向阳处……桑石宝植树造林肯钻研,练就了一套果树管理的过硬技术,被周边群众称为林果“土专家”。他带领村民种植核桃树、桃树、花椒树,先后发展经济林518亩、核桃树200亩,光种植核桃这一项,人均收入就提高了3000多元。他指点群众修剪果树,传授果树管理技术,果树挂果率大大提高。

  如今,黑岔村的4条大沟、17条中沟、72条毛毛沟全部绿化,绿化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近2000万棵树,最粗的杨树两人抱不拢,油松胸径四五十厘米。前些年的一场大旱,周边村人畜吃水都困难,黑岔村却是小河流水哗啦啦。绿染荒坡,水润黑岔,桑石宝和乡亲们用辛勤劳作换来大自然的丰厚回报。

  太原日报记者 司 勇 文/摄

  短评

  平凡的坚守  非凡的人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桑石宝扎根清徐西边山,绿化黑岔村的人生历程,让人感悟,令人敬佩。

  桑石宝不论是在黑岔村还是在东于镇,他都坚持绿化不动摇、不松劲,一辈子植树、护绿。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黑岔村不断蓄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并使之转化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产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大公无私、以苦为乐、勇于奉献,是桑石宝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桑石宝的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就在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只为荒山披绿,只为百姓利益。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