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栲栳栳:来自1400多年前唐朝的味道
黄河新闻网食品安全频道讯(记者 王宁)山西面食品种多样、吃法别致,风味各异;而且山西面食可以单独成宴,从头到尾,绝不雷同。在名目繁多的山西面食中,名字大多很有趣,比如:剔尖、拨鱼儿、猫耳朵、擦疙蚪、蘸片子、莜面栲栳栳等等。尤其是莜面栲栳栳,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讲真是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种面食。
莜面栲栳栳,也叫“莜面窝窝”、“推窝窝”。第一次知道莜面栲栳栳,是从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听到了它,“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菜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原来莜面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面食,在山西主要分布于雁北、忻州、吕梁等地区。
“莜面栲栳栳”这个有趣的名字的来历也有着特殊的民间传说。相传,在1400多年前,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寺中方丈特地做了一道美食款待他。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浑身有劲儿,便问道:“这好吃的叫啥?”方丈答:“栲栳栳。”后来李渊当了皇帝,感念方丈的恩德,便让他前往五台山当住持。方丈在赴任途中路过静乐县,看到莜麦丰收,便将莜面栲栳栳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当地的老百姓。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李渊父子经常用莜面犒劳三军,而犒劳与栲栳谐音,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栲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