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侯马董氏墓戏俑,一场“永不落幕的戏曲”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2-05-20 16:04:21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侯马董氏墓戏俑,一场“永不落幕的戏曲”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520152809

  

  国际在线山西频道报道:前世今生,指尖传承。5月20日,在山西省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中,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向听众推荐文物——侯马董氏墓戏俑。

  1959年,在山西省侯马市西郊牛庄村发掘的金代董明砖雕墓中,北壁上部有砖雕戏台一座。这座戏台位于屋檐上两斗拱间,为单檐歇山顶,下砌两根八角小矮柱上承台面。整座戏台结构精巧,形式华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舞台建筑形式,是13世纪初叶中国戏剧舞台的一个典型实例。

  戏台上有五个彩色戏俑。每个戏俑高约20厘米,它们并列一排,均施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分别代表着生旦净末丑不同的角色。

  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敞襟露胸,身刺花纹,面饰蝴蝶状脸谱,右手执一纸卷,左手置于胸前,食指与中指指向胸口,好像在倾诉,这是“装孤”,即专门扮演官员的角色。

  左起第二人,头戴黑帽,身穿圆领窄袖黑袍,左手撩起衣襟,右手握拳,面向左侧而手指右边作传话状,这是“副末”,一个专门插科打诨、制造笑料的滑稽角色。

  位于正中间的人物,头戴黑色展脚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束带,脚蹬黑靴,双手捧笏贴于左胸,神态自若,这是“末泥”,也是整出戏中的主角。

  左起第四人,面容秀丽,头挽发髻,形若花冠,身穿窄袖团花红袄,腰束黄色巾帕,左手放在腹部上,右手则拿一扇子搭于左肩,两腿交叉,右脚轻轻踮起,张口露齿,神情活泼,这是“装旦”。这是金元戏曲中常见的“引戏”,在演出中是首先出场表演,然后引出其他角色。大多为女子装扮。

  最右边的一位身材最为矮小,胸部敞开,脸上、眼鼻部涂抹粉团,双目斜抹八字眉,两面颊各抹一团黑,作吹口哨状,十足的市井形象,是为“副净”。他和“副末”互相配合,共同营构滑稽场面。

  这组砖雕戏俑是中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为研究宋金戏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宋金时期,杂剧在山西南部蓬勃兴起,商业演出广泛流行,演员开始划分行当,并有了相对稳定的服饰和妆扮,这组戏俑正是当时文化的产物。

  侯马董氏墓戏俑生动活泼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面貌。遥想墓主人董明,也许生前是一位戏迷票友,身后也要继续欣赏这一出永不落幕的戏曲,将瞬间转化为永恒。

  听完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是不是很想亲眼来看看这件文物的模样呢?欢迎大家到山西博物院参观。(文 薛阳 张灵)

编辑:薛阳
2020聚焦“锦绣太原城”盛景_fororder_700-190_副本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