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山西频道报道:前世今生,指尖传承。在山西省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中,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向听众推荐文物——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并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是与石床榻一起组合使用的围屏构件,采用榫铆联结的工艺制作方法,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现存较为完整的有5块,每块长约0.8米,宽约0.2米,上下有长2.5厘米的榫,两侧每边上下有两个榫铆,榫口长3.7厘米、宽0.6厘米。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为木胎漆绘,木胎外以麻布为底,再以漆填平。屏风正、背面均画有漆画。出土时,向上一面保存较好,色彩鲜明,而向下一面则因潮湿剥落严重,色彩也较暗淡。
屏风上的漆画为两面绘制,自上而下分为四层,每层高19—20厘米,画面内容大多呈现帝王、将相、烈女、孝子、高人、逸士等故事、传说,文字内容取材于《列女传》、《孝子经》、《汉书·外戚传》等史籍文献。人物旁多有文字题记和榜题,说明内容和人物身份。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上的画面以朱漆为地,上面墨书。画面中的人物以黑漆勾线,采用渲染和铁线勾描的手法,色彩非常浓艳,人物面部和手部则涂铅白,其余还有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颜色,所用颜色中均调和了漆类粘合剂,使漆画不易剥落。画面中的文字题记和榜题则涂黄色漆,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
漆画在艺术风格上与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较为接近,呈现出鲜明的东晋、南朝文化特征,反映出当时南方绘画对平城的影响,对于探讨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价值。司马金龙墓是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的墓葬,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东晋皇族,因宫廷争斗而渡江北上,并娶北魏公主为妻,封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出土有墓志、石雕帐座、贴金木兽头、陶俑、漆画屏风、石棺床等大批珍贵历史文物450余件,其中既有充满游牧风情的器物,也有充满江南意趣的器物,反映了北魏王朝积极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任用大批汉人士族地主为官的政策取向,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听完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是不是很想亲眼来看看这件文物的模样呢?欢迎大家到山西博物院参观。(文 薛阳 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