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山西频道报道:前世今生,指尖传承。在山西省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中,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段晓莉向听众推荐文物——辽代缠枝釉陶花棺。
1958年8月,一场暴雨过后,山西省大同市东郊马家堡村附近出现坍塌,村民查看后,发现此处竟是一座墓葬。当时的大同市博物馆(时称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接到消息后立刻赶来。经过实地勘察,这是一座辽代砖室壁画墓,墓葬的顶部已经塌毁。为了避免被盗,工作人员随即进行了抢救发掘。
这座墓葬看起来并不起眼,可在清理淤泥的时候,一抹耀眼的绿色,在黑灰的淤泥中显现出来,格外瞩目。“三彩器!”工作人员一声惊呼。随着清理工作不断进行,一件彩色釉陶棺(也称“琉璃棺”)渐渐展露全貌。
这件釉陶棺放置在棺床上,长62厘米,宽30-35厘米,高43-51厘米,色彩艳丽,造型优美,颇为珍贵。它由棺座、棺身和棺盖组成。棺座是长方形,周边塑16组壸门。棺座与棺身连为一体。棺身前大后小,前面做成小门的样式,供墓主人的灵魂自由出入。两侧面和背面中部堆塑缠枝芍药纹,四周浮雕卷草纹带。棺盖盖顶呈拱形,表面刻划交叉的菱形方格纹,方格内外刻菊花、海棠,棺盖四周堆塑卷云纹。
契丹族建立辽朝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火葬更加流行。西京大同是辽代的佛教圣地,这里僧侣云集,佛寺林立,信佛成风。世俗社会吸纳了与佛教相关的各种礼仪习俗,火葬尤为盛行。
大同地区目前发掘的50多座辽代墓葬,基本都是火葬墓。用来盛敛骨灰的葬具,以长方形的石棺最为多见,此外,还有魂瓶魂塔、白瓷罐、陶罐、梯形石棺等,彩色釉陶棺十分罕见。从工艺来看,这件缠枝釉陶花棺,胎质为高岭土,白色,施黄绿两种彩釉,低温烧成,与同时期的辽三彩、辽金琉璃瓦,用材、工艺都比较接近。釉陶棺的形制,与唐宋时期塔基地宫中出土的金棺银椁十分相似,它的使用,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表明墓主为信奉佛教的信士。
这件釉陶棺,出淤泥而不染,睹沧海而如故。绚丽的黄色和绿色,仍沾染着唐三彩的活力;缠绵的芍药和海棠,承载着辽人的审美和寄托。中原的传统,契丹的风俗,造就了这件釉陶花棺的璀璨光华,也幻化出西京城里的烟火人生。民族融合的洪流奔腾千年,浩瀚文物,皆是见证;多元一体的格局历久弥新,华夏文明,树大根深。
听完辽代缠枝釉陶花棺的前世今生,是不是很想亲眼来看看这件文物的模样呢?欢迎大家到山西大同市博物馆参观。我是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段晓莉,期待在古老的声音世界,与您再次相遇。(文 薛阳 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