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山西频道报道:前世今生,指尖传承。5月29日,在山西省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文物正当潮·问晋千年》中,吕梁市博物馆副馆长刘晋平向听众推荐文物——左表汉墓之“火牛阵”画像石。
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率六国联军大举伐齐,仅用半年时间,就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仅剩包括即墨(山东平度县东南)在内的两座孤城还在苦苦挣扎。当时的即墨城外,百万雄兵陈兵列阵,杀气腾腾,城内人心惶惶,加上守将战死,城池危在旦夕。就在敌我悬殊的关键时刻,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齐国守将,临危受命,用一角缚尖刀,身批诡异图案,尾绑火把的火牛做先锋,趁夜掩杀,一举击溃六国联军,并且乘胜追击,收复了齐国失陷的所有城池,在中国军事史书浓墨重彩的写下了他的名字——田单,而他独创的“火牛阵”战法,对后世影响巨大,甚至在汉代被做为一种图腾,绘刻在祠堂、墓室内,昭示墓主人的雄才大略。
这块陈列在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内的画像石,因其左上侧绘刻着一武士手持长剑与一角上缚长刀,尾巴翘起的牛搏斗的画面,经过专家辨认鉴定,被命名为“火牛阵”。而这块“火牛阵”画像石的墓主人,正是汉代“持节使匈奴中郎将”左表。
左表,字元异,中阳人氏,生前曾任汉代持节使匈奴中郎将,主要负责管理匈奴,收受贡品,颁布诏书,他的官职可以直接反映汉朝的强大,与汉武帝决心击败匈奴,扫除边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逐匈奴于漠北,封狼居胥”的辉煌战绩和影响相互印证。墓葬建于公元150年,所在的吕梁市离石区马茂庄村,也是汉朝对西河郡实际管理疆域划分的历史佐证。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919年(民国八年),离石附近爆发了一场大洪水,就在这次洪灾中,左表墓这座沉睡千年的珍贵汉代墓葬被启封,这也是山西省的汉代画像石首次面世。由于当时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的严重匮乏,墓葬面世当天,就遭到哄抢,致使墓葬的形置和随葬品遭受灭顶之灾,14块型大体重的画像石和部分墓砖也被当地村民用驴车驮回家中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墓葬现世消息,很快传到全国各地,各路文物贩子和古董商纷纷出动来到离石寻宝,其中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黄百川行动最快,第一时间到达离石,经过十余天的探访,从当地村民手中弄到2块“石刻铭柱”运回北京。“石刻铭柱”上篆刻的“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异之塻”与“和平元年西河中阳光里左元异造作万年庐舍”,正是最终认定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其蕴含的巨大历史价值迅速轰动国内外学术界。
数年后,在巨大利益诱惑下,黄百川把这2块“石刻铭柱”卖给了英国人,几经周折,最终流落到加拿大,目前这2块价值连城的“石刻铭柱”被收藏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有了第一次的获利后,黄百川对这批文物念念不忘,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黄百川第二次来到离石,勾结文物商贩将其余的十二块画像石进行了买卖。在准备运走的途中,当地县绅和村民及时赶到截获了这批汉画像石,后存放在离石县立小学校库房内。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证这12块汉画像石免遭日本军队劫掠,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秘密将其转运保存,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并且转运工作在夜间进行,转运后发现有2块汉画像石被遗漏了。1950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开始后,山西省文化厅崔斗辰老先生来到离石,由政府保存下来的这10块汉画像石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1952年4月,崔老再次来到离石,将这10块墓石调往山西省博物馆收藏。
时光流转到1980年,离石县贺昌中学图书馆(原离石县立小学校)在整理库房市,发现了两块已经落满了灰尘的大石块,他们立即向当时的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报告,工作室刘起印、杨绍舜两位同志听闻消息,赶往现场进行勘察辨认,立刻采取了抢救性保护措施。根据石块上的纹饰和图画,确定这两块画像石就是当年出自离石左表汉墓,并在转运中遗漏的汉画像石,一块绘有“羽人戏龙马”图案,一块绘有“火牛阵”图案。令人痛心的是“羽人戏龙马”已断裂为两块,“火牛阵”也已残损,只剩下其中一部分。
2001年,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成立后,这两块汉画像石和其他千余件珍贵文物由吕梁地区文化局一并移交博物馆收藏。2002年10月,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两块汉画像石作为陈列精品展出,得到世人的瞩目,因其巨大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被专家誉为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以“火牛阵”为代表的14块汉画像石,再现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四百年大汉荣光,而他们颠沛流离的坎坷经历,也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珍视民族瑰宝,共同保护文物。听完这件文物的前世今生,您是不是很想亲眼来看看这件文物的模样呢?欢迎您来到吕梁市博物馆参观,我是吕梁市博物馆副馆长刘晋平,期待在古老的声音世界,与您再次相遇。(文 薛阳 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