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探龙门:关于黄河龙门文化的思考与启示(三)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2-12-17 16:07:10

  黄河龙门文化根植人文、立足人本、彰显人和,是河津历代各种文化的凝练总结,是河津的特色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列将从“河津优美传说文明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长度、从河津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厚度、从河津红色革命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亮度、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4个维度来探索黄河龙门文化(即河津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时代价值。

从河津红色革命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亮度

革命先驱邓国栋,开国上将志诚忠。

同仇敌忾惩倭寇,强渡黄河建奇功。

  河津历经百年的生动实践和持续积淀,红色资源不断丰富,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不断赓续,红色精神传承弘扬,在龙门大地上逐步形成了具有明确范畴、特定内涵、独特功能、特有形态的黄河龙门红色革命文化,黄河龙门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注入了鲜红的红色革命文化基因,这些宝贵基因凝结在每一位龙门儿女的血液中和骨髓里。

  (一)革命先驱邓国栋

  河津县东黄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山西早期的共产党员,山西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和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是河津第一个党组织河津党支部和河东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

  邓国栋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严守党纪,保守秘密。他在担任平民小学教务主任时,白天教平民子女学文化、学政治,宣传革命思想。晚上深入到工厂、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投身到工人运动中。1926年7月,晋华纱厂爆发了持续40天震惊全省的大罢工,邓国栋以太原总工会的名义,动员太原各工厂工人上街游行、捐款、捐衣,并带领工人到省公署请愿,抗议政府武装镇压工人运动,罢工取得胜利,在山西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8年12月1日,邓国栋牺牲,年仅24岁,他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是山西人民的骄傲,更是河津人民的骄傲。邓国栋烈士虽然牺牲了,但他在河津播下的革命火种却一直没有被扑灭。

  (二)开国上将志诚忠,指的是开国上将董其武

  董其武河津樊村镇固镇村人。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组织部队完成朝鲜境内机场修建等军事工程任务,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董其武积极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一生践行传统美德,廉洁自律,从严治家,堪称儒将风范,道德楷模。

  (三)同仇敌忾惩倭寇

  上个世纪上半叶,河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秉承先烈遗志,立足龙门天险优势,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以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恢宏气魄,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奏响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时代凯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朱德总司令北上抗日过河津

  1937年9月5日,朱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及120师、129师全体官兵从陕西三原出发在韩城芝川镇渡河到河津里望(今属万荣县),龙门村数名船工驾船成功摆渡红军东渡。

  朱德带领八路军总部离开河津后,八路军留守队伍在河津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纪律严明、秋毫不犯、爱护群众,与群众心连心,给河津人民留下难忘的记忆。

  (2)河津党组织的抗日活动。

  1937年8月,隶属中共河东工委领导的河津工委成立,在县牺盟分会秘密组建党团组织。10月28日,中共河津县委员会成立,全县党员16名。1938年底全县党员34名。1939年底,建立汾南、北坡、城东、城西4个区分委和18个支部或党小组,全县党员360名,分布于28个村庄。

  组织抗日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旬,中共山西省工委从太原派河津籍党员郭一民到河津,与河津县党员杨长有接上关系,并与省牺盟会派到河津县牺盟会特派员刘山澍,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河津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河津县工委”)。

  深入宣传发动民众,培养训练抗日骨干。1938年底,全县牺盟会会员400余人。1937年10月至年末,县委以牺盟分会名义举办7期抗日武装干部培训班,对县牺盟会会员、区牺盟会会长、村抗日自卫队队长以及农、青、妇等救亡团体干部共500余人,授训政治军事课程,进行正规的抗日武装军事训练。 

  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大力发展抗日武装。1937年10月至1942年8月,在县委和牺盟分会领导下,相继成立河津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里望镇四社八村抗日自卫队、河津县青年抗日游击队等。河津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是中共河津县委领导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河津沦陷后,自卫总队在北坡沿山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训练军事,开展游击活动。

  (3)国民革命军新八师禹门抗战

  1938年8月,禹门及以下河防由驻守在河西的国民陆军新编第八师蒋在珍部防守,该师以禹门为防守要地。1938年12月20日,山西方面的日寇炮击陕西芝川镇我防御阵地,声东击西,意图在禹门进攻。12月24日,禹门口战斗打响,副师长朱振民立即在禹门口一带设立指挥部,指挥战斗。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激战,于12月30日收复龙门山阵地,使进犯日寇受到沉重打击,并向东部逃窜。

  1992年,中共河津县委在禹门抗战原址上建成禹门抗战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龙门村西1000米。碑东面有薄一波题词“抗日烈士永垂不朽”,基座下四周刻有禹门口古龙门概况和纪念碑题铭。

  (4)禹门口抗日纪念摩崖石刻

  禹门口抗日纪念摩崖石刻位于龙门村西2000米处的吕梁山脉石崖上。1939年9月,中国陆军第61师师长钟松为缅怀自抗战以来为国捐躯的61师将士,特别举办了一个追悼纪念会,以慰22400位忠烈的在天之灵。并在河津黄河东侧的悬崖上镌刻“陆军第六十一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留下了国民党军政要员题书的巨幅石刻。该崖刻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强渡黄河建奇功

  协助王震大军抢渡黄河。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把河津作为通往大西北的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和军事补给线。1947年8月,王震司令员来到河津,进行战前准备。迅速成立了禹门口船工大队,任命张侯娃为船工大队长,把禹门口的数百只木船和400多船工编为11个小队,34个小组,所有船只归船工大队统一指挥。1948年2月23日,在规定期限抵达起渡地点。随着王震司令员一声令下,打响了渡河战役。此次渡河战役,从2月23日至3月8日,整整14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二纵队的7万余名官兵及大批军用物资安全渡河,胜利完成了西进大军的渡河任务。

  协助杨得志19军团西渡黄河。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杨得志司令员率领第十九兵团西渡龙门,参加解放大西北战役,5月4日,河津县委、县政府奉命成立支前委员会和渡河指挥部,迎接大军渡河。禹梁10分区成立了河津禹门口渡河指挥部。船工们积极摆渡,仅用5天时间就把19兵团全部渡过河去,又用5天时间将大批军用物资运渡过河,共协助19军团和其他部队的五个补充师、一个地方师共20万大军渡过黄河西进。

  白求恩大夫西渡黄河。1938年3月3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从香港经武汉、临汾来到河津。当时,河津县城到处是阎军和伤员,白求恩大夫在城内一家私人药店高价购买了一卷纱布,给伤员使用。3月4日,白求恩大夫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国伤员精心治病包扎伤口,并以此庆祝他来中国后第一个生日。3月6日,白求恩大夫来到禹门口,当晚在禹门渡口码头休息。3月7日,白求恩大夫在龙门乘坐运送物资的大木船西渡黄河,月余后辗转到达延安。

  (五)河津在解放大西北时的贡献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晋冀鲁豫军区:迅速向临汾以南的河津、风陵渡方向进攻,猛烈地扩大解放区,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坚持打击胡宗南侧后,有力配合陕北我军作战。河津解放后,全县人民在中共河津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也积极踊跃支援前线,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保障本县驻军供应方面,从1947年夏季起,除保障晋绥二军官兵生活补给外,1948年春节前后,西北野战军一、二、三纵队,六纵队一部分,以及后勤部、被服厂、手榴弹工厂和医院及家属队陆续进驻河津重点乡镇。

  (六)河津市革命老区建设

  河津市的红色革命文化底蕴厚重,内涵深刻,其教化作用和激励作用尤为明显。目前,河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有7处,内容大体分四类,一是反映河津党组织的光辉革命斗争历史,二是弘扬革命烈士、爱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三是赞颂抗战英雄的民族气节,四是讴歌河津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北里村革命老区是该市革命老区之一,1938年日寇侵占河津后,经乡吉特委批准,中共河津地下县委迁至北里村,县委书记马平定利用北里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淳朴厚道的人脉关系,开展隐蔽斗争,指导全县工作,当时北里村是河津地下县委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新兴村是河津市的革命老区,原名张家庙,村风古朴,民情淳厚,是抗日时期河津县委所在地。中共河津地下县委旧址位于新兴村,包括有“中共河津地下县委旧址”“姚银德烈士故居”“冯保娃居住过的地方”和“中共河津地下县委联络站”等多处革命场所。

  2005年,为了不忘革命历史,追溯红色记忆,新兴村党支部、村委会确定了开发红色资源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建设了河津革命老区新兴展览馆,恢复了中共乡吉地委、河津地下县委旧址,修缮联络站、早期共产党人以职业掩护工作的场所,烈士故居、功臣故居等五处景点,再现了河津共产党人开展革命斗争的艰难光辉历程,并多方搜集旧址、故居的遗物,在展览馆陈列了部分照片、器物、书籍文献等展品,唤起大家缅怀历史,以及对早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和对党忠诚精神的由衷敬仰。(文 李昭阳)

编辑:薛阳
2020聚焦“锦绣太原城”盛景_fororder_700-190_副本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