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茂昌老人喜欢读书,退休后读了大量的书。
“七一”前夕,84岁老人郑茂昌写的13万字的平朔回忆录——《在荒芜中崛起》出版发行,在朔州市引起不小的轰动。
7月3日,面对记者采访,老人认真地说:“平朔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我如果不真实记录下来,对不起那个伟大的时代,对不起平朔第一代拓荒者们!”
曾参与平朔历史上几个重要谈判
7月3日下午,记者找到了郑茂昌在朔州市平朔生活区的住处。一进门,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出生在河北阜平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5岁时,父母双双病逝。后来在亲友帮扶下读完初中,成为一名煤矿工人。1982年,郑茂昌从大同矿务局调入平朔,参加了中外合作经营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建设工作,后任中煤平朔集团劳务公司经理,直到1995年退休。
“我是亲眼见证平朔一步步‘长大’的,中煤平朔集团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和让我崇敬的人物,所以我得记录下来。”郑茂昌告诉记者,露天矿外方撤资谈判和几项重大劳务谈判他都曾参与过。
“平朔露天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合作初期,中方和外方相处和睦,但是合作6年中,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外方不断亏损,达到了1.4亿元,这时候矛盾就开始产生了。”郑茂昌说。
1988年,外方代表中岛公司向中方索赔延期培训费120万美元,董事长陈日新责成郑茂昌参加谈判。郑茂昌临危受命,经过两天的充分准备就掌握了外方的“证据”。“外方嫌中方延期培训,可是外方派给公司的技术教练入矿迟到了3个月,怎么能按时培训?”他笑着说。最终这项谈判仅用了三天半时间就驳回了对方的无理要求,他也把这个故事记载了下来,还记载了《一万字劳务合同谈了8个月32次》《追索原煤劳务费谈判》《应诉外方在斯德哥尔摩诉讼》等几个重大事件。他告诉记者,直到1991年6月21日,外方退出合作经营的安太堡矿,这些历史性事件才告一段落。
发现写书是个苦差事
郑茂昌说:“有了这些经历就想记录下来,可是要写书时才发现是个苦差事。”
郑茂昌虽只有初中文化,却喜欢读书,退休后读了大量的书,从政史哲到各种杂志都喜欢翻翻。有一次,他的一位好友搬家,家里的书籍太沉重带不走,他索性全要了过来,“我年轻的时候没钱买书,等到年老时就格外珍惜看到的每一本书。”
2015年下半年,郑茂昌开始写书,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他曾做过胃切除手术,身体至今还在康复中,年纪大了,血压有些高,常写着写着就有些困乏,不得不中止下来。他的老伴孟清英告诉记者,“他这人即便是闲着也惦记着要做的事,我们结婚60多年了,早就习以为常了。有时管管,有时就随他,听人说写书还能预防老年痴呆。”
郑茂昌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自己先把文字写到稿纸上,感觉哪儿不对,赶快用工具书查找,看上三四遍后让孩子们替他在电脑上打出来,再进行删改。他的四女儿郑春梅就常帮父亲做这件事,“我爸太执着了,我在电脑上打字时还坐到旁边看着我打,不时还指出一些错误,我怕老人家眼睛吃不消,后来干脆在别的地方打出来后再让他看。”郑春梅说,对于一个84岁的老人来说,写书真是件苦差事。
自费出书 希望平朔精神代代相传
郑茂昌再三对记者说一句话:“书中一些人物的经历值得我们铭记。”他告诉记者,他共记录了中煤平朔集团的8位开拓者和奠基人,还另外写了6个杰出的平朔人物。这些人都是平朔的第一代拓荒者,他们曾经带领众多的建设者,与高鼻梁、蓝眼睛的美国人合作经营,在黄土高原建设起一座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这种奋斗精神就值得赞扬。
“机械设备处的检修工匠张喜祯是位钳工大工匠,由于劳累过度,即便是患了急性胰腺炎也不忘嘱咐工作任务,后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7岁,太让人可惜了。张腊梅1982年从大同矿务局调到平朔后,经考试合格,成为全国第一位驾驶重型170D卡车司机,行车10年,累计行程28万公里,运量585万吨,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种敬业精神就是平朔的一个特写……”他一边给记者细数着平朔的众多纷纭人物,一边还不忘嘱咐记者要向平朔这些先锋学习。
郑茂昌的这本《在荒芜上崛起》终于面世了,他自费5000多元印了300本。全书共有文字13万字左右,插图50多幅。书中既有人物记述,又有外事谈判和一些特殊任务章节,其中有些插图弥足珍贵,是他从收藏的旧报纸上剪切下来,经过扫描后添加到书里。书籍封面装订时,他特意嘱咐不要弄定价,等到印出来后,他把大部分书赠送给了平朔老领导、图书馆、老龄办等单位和个人。给这本书作序的李改秀收到书后评价说,“这真是一本活着的平朔历史教科书。”
郑茂昌笑着说:“教科书不敢当,但我就是想用笔墨记录成书,告诉平朔的后人,不要忘记平朔这座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的拓荒者,让平朔精神代代相传。”(本报记者 王晋飞 通讯员 符烨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