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纪亭在向兵团援疆办、山西前指、省委组织部汇报援疆工作。
一场暴雨过后,运城的天气闷热而潮湿。
“新疆的天气可不像咱们这儿,是特别干爽的热,让人很舒服。”已经援疆回来1年半,现为平陆县委副书记的翟纪亭说起援疆的日子,依然很激动。“我最大的收获是3年援疆经历,成为我人生的一座富矿。”
2011年8月,从乡镇书记选拔到运城市直工委任副书记的翟纪亭,习惯了乡镇工作的繁琐和忙碌,调换了新岗位的他有点“不适应”。
2012年5月8日,经过自愿报名后,翟纪亭被派送到新疆第六师土墩子农场,仅有5000余口人,是个纯农业种植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初到新疆,翟纪亭和大多数人一样不适应那里的干燥气候,感冒,牙疼,嗓子干痛,皮肤破裂;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熟悉的人,整整一个月,翟纪亭才缓过劲来。
翟纪亭被任命为新疆兵团第六师土墩子农场党委常委、副政委,主要负责卫生、教育。在一番详细了解之后,翟纪亭得知,多年来,土墩子农场医院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有医院,没医生;有医生,没病人;有病人,没药品。”职工群众缺乏对医院的信任,医患关系紧张。农场学校生源流失严重,人数最多时有800多人,到2012年年初只剩下400余人。
“来团场工作的时候,我就用3个问题来鞭策自己,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翟纪亭说。
“既然来了,就一定要为团场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于是,他通过与农场领导座谈,与教师医生沟通,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与职工群众交流,土墩子农场的短板与需求渐渐清晰起来。而运城市的文化卫生方面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优秀的教育和医疗人才是最有保障的。
“急需教育医疗人才。”找出症结之后,翟纪亭写出了一份厚厚的调研材料向运城市反映情况,并要求“要从最好的学校选派最好的老师,从最好的医院选派最好的医生”。
2012年的国庆节刚过,运城市派出的12位教师、4位医生就来到了土墩子农场。
这是翟纪亭的自选动作,也是运城市的自选动作,当时在第六师甚至是整个兵团都前所未有。
随着援疆人才的到来,翟纪亭申请资金,给援疆人才专门请厨师做家乡饭,安装网线、电视,每天晚上带领大家打球、排练文艺节目,让大家聚在一起互相陪伴;每周谈话一次,互相鼓励,交流感受,为援疆人才营造家一样的氛围。
按照规定,援疆医生一年一轮换,援疆教师一年半一轮换,但翟纪亭觉得不合适,“对于有家的医生来说,一年的时间有点长,好医生有顾虑不愿意来,我就申请改成医生半年一轮换,这样不仅增加了医生的积极性,还让团场医院缺的科目都能轮换上。援疆教师我是改成一年一轮换,因为一个老师带一个学年正好,这样,学生们也不至于半截换老师,出现不好适应的情况。”
经过慎重思考,翟纪亭制订了“一对一”帮扶计划,让援疆老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之外,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对团场青年教师进行辅导,通过讲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从整体上提高本地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援疆医生同样尽己所能,通过“传帮带”来培训医务人员,定期给医护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人走了,东西不能走,理念制度要留下来。只有这样,援疆才能达到效果。”
在援疆的3年里,翟纪亭充分利用运城市丰富的教育医卫资源实行人才援疆,探索出一条别样的援疆之路。截至目前,累计组织运城教师39名、医生27名到土墩子农场开展支医支教工作,连续两年农场中考成绩在全师14个农牧团场排名第一。农场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人数从2012年年初的86人增加到2014年的220多人。并创建了农场医院的妇产科,规范了检验科、B超室,医院门诊量比援疆前增加了2.6倍。(记者 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