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在晋商与徽商之间探秘

山西日报2017-07-19 10:06:20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_3

庞利民(右)请张正明先生为《晋商与徽商》一书题字。

  庞利民先生历时10载,完成了洋洋90余万字的《晋商与徽商》。他试图在学人罕至的两大商帮比较研究中,为辉煌于明清、湮没于历史烟云的两大商帮文化寻找可供今人借鉴的价值

  〖核心提示〗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官员、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这样写道。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是山西的别称。在当时,晋商和徽商已名闻天下,至清代,两大商帮更是如日中天。他们曾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在光耀千古的历史长卷中写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专门研究晋商的专家、专著不少,专门研究徽商的学者、著述也颇多,但将这两大商帮联系起来,专门进行比较研究的人和成果却属凤毛麟角。

  自2006年始,历时10载,耗费工作之暇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曾在晋徽两地工作的庞利民先生追随晋商、徽商的足迹,承继两大商帮的精神,收集资料、创新研究、潜心写作,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学术道路上艰难跋涉,完成了上下两卷、洋洋90余万字的《晋商与徽商》一书的写作。他独辟蹊径,试图在学人罕至的两大商帮比较研究领域中,为辉煌于明清、湮没于历史烟云的两大商帮文化寻找可资今人借鉴的时代价值。

  是国企高管也是“读书人”

  今年5月,一部上下两卷、15个章节、9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晋商与徽商》由安徽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不仅获得国内研究晋商和徽商的权威学者的肯定,更为普通大众了解两大商帮精彩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部书从两大商帮的家园与商路谈起,终结于两大商帮的衰落。在比较中挖掘出两大商帮共有的穷则思变的创富动力、重商立业的文化底蕴、诚信义利的经营理念和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读过该书的人都会被其新颖的观点、细致的考证、翔实的资料、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但,谁又能想到,这本书竟是出自一位非专业领域人士、一位国企高管之手!

  庞利民,8小时之内,在漫长的30多年工作生涯里,他是一位兢兢业业、严己宽人的实干家,以电力人的名义,从山西送变电公司最基层的宣传工作者干起,一路走至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党组书记、华中电网公司副总等国家电网公司重要管理岗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是对他职业生涯最好的肯定。

  8小时之外,用熟悉庞利民的朋友们、同事们的话来说,他始终都是一个“读书人”“学者”,身上有一种儒雅之气。

  庞利民告诉记者,他是万荣县通化村人。通化村是“千年古镇、三王故里”(三王指王通、王绩、王勃),也许是成长在文化厚重之地,他自幼便喜读书、好习文,高中时所在通化中学文艺组油印的刊物《花蕾新集》收录学生16篇习作,中间有他7篇。大学就读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工作最初也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跟文字打交道。他说,虽然多年来作为社会人,担任的职务、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变换,可精神世界里做个读书人的追求从未变过。可能正是这份已经融入他骨血的追求让他能时刻保持对物质欲望的警惕,也是他后来能坚守书斋,耐得住寂寞,完成对晋商、徽商研究的动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比起时下人们工作之余丰富多彩的各种爱好,读书、行走、写作就显得有些曲高和寡,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人也不会太多,庞利民是一个。在他工作室、家中,记者目所能及处就是书箱、书柜、书桌和各个年代的书、纸、本。在他家书房里,堆积着十来个大塑料箱,那里面是他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单位工作的工作日志、读书笔记、文字手稿。每一个箱子里整齐地、有区分地装满了各种纸袋、塑料盒。其中就有《晋商与徽商》一书的初稿和5次校对样,那是庞利民10年的心血,是这个“读书人”最珍视的财富。

  由门外汉到专家漫漫10年求索路

  2006年7月,庞利民被国家电网公司调到了安徽。他抱着“做一个两地文化传播交流使者”的理想,沉浸在晋商与徽商的比较研究与写作中。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写就是10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他深深地感受到做爱好者和做专家的区别。

  10年里,他没有因工作变动,身离山西、安徽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没有因年龄增长、眼花肩痛就半途而废,更没有因学科陌生而畏难不前。相反,他给自己设定目标,一节一节写,一阶一阶爬。工作时间之外,他婉谢了许多拜访应酬,实地考察、寻找资料、整理笔记。周六周日两天更是自我闭关,足不出户,饿了泡包方便面,啃个老家带去的麻花,真正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庞利民对记者慨叹:“当时真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

  1957年出生的他,在2006年开始写作时是49岁,到2016年,该书付梓时他已年近6旬。多年来,精神的寂寞和身体的辛劳都不算苦,曾令庞利民气馁、畏难、彷徨,想要退缩、放弃的是如何做到更专业。

  专业意味着要研究明清晋商、徽商的兴衰成败,就要涉猎掌握很多相关知识。比如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要事,山西和安徽的人文风俗等等。为此,当时积累不够、资料不多的庞利民购买、借阅、研读大量专业类书籍。

  专业意味着研究成果中所引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有明确的原始出处,而他早期收集资料时有不少二手资料。这就需要重新查阅所有原著。光在《晋商与徽商》书末的主要参考文献里就罗列着150多本著作。他在有关资料中看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徽商王茂荫。为了找出这个人在原著中的记载,他购买了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一套《资本论》,通读一遍。

  庞利民不会使用电脑,90余万字都是他一笔一划写在稿纸上的。在他书房,记者看到的原稿和5次校对样,每一本上都有他密密麻麻的改动和批注。甚至有的地方改动太大,他会再附一张纸。

  10年研究与写作,从雾里看花到初窥门径再到登堂入室,如今庞利民谈起晋商和徽商时,“顺嘴拈来”、如数家珍。在他工作室的墙上,有一面中国地图,他为记者讲述晋商曾经辉煌的万里茶路时,就是一边熟练地指着地图上的位置,一边准确流利地报出地名,线路。

  填补晋商与徽商比较研究的空白

  专门研究晋商和专门研究徽商的学者和学术成果很多,但将两者比较研究的几乎没有。庞利民的这部巨著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是我国首部将晋商与徽商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术著作。

  的确,浩浩90余万字,从两个商帮的兴衰历程、经营行业、活动范围、选人用人、科举仕宦、建筑特色诸多方面,他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比较,甚至将山西婆姨和徽州女人都进行了细致的对比。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提出晋商与徽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他认为六大共同点是:所处环境都是地瘠民贫,穷则思变;走上商途后都是生财有道、经营有方;他们致富后也都建设家乡,传播文化;两个商帮中都有人精研算学、编著商书;他们都是富而不贵。四大不同点是:地域大小不同;兴盛年代不同,晋商兴起于明初“开中制”,徽商兴起于明中叶“折色制”;精神领袖不同,晋商崇拜关羽,徽商崇拜朱熹;民风习俗不同,徽人好讼,晋慎入衙。

  另外他对银行与钱庄、票号优劣的分析也让人耳目一新,对今人很有启发意义。他认为,票号与银行的最大区别就是各自所建立的信用体制不一样,责任不一样。票号的存贷款是建立在诚信与道德的基础上,这种信任只存在于一定范围之内,业务范围有限,责任却是无限的,风险也难以避免。而现代银行是建立在制度与信任的基础上,从制度上规避了风险。

  角度新、观点新、论据丰富、论证条理,庞利民趟出的这条研究晋商与徽商的新路子得到了国内许多著名专家的认可。

  张正明先生是国内著名晋商研究专家。他在《晋商与徽商》序言中写道,山西与徽州,一南一北,相隔万水千山,但在明清都产生了闻名全国的重要商帮。这是什么原因使然呢?两大商帮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各自的特色优点、风云人物、衰落原因乃至经验教训又是什么……今天,看了庞利民先生这本《晋商和徽商》的比较研究,我觉得他破了题,有了答案。

  “几十年来,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徽商、晋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徽商、晋商的认识,然而,对晋商和徽商两大商帮进行比较,成果则较为鲜见。”国内著名徽商研究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王世华先生这样评价庞利民的成果。

  研究的是商帮传播的是文化

  在采访中,庞利民再三强调:“虽然我研究的是商帮,但我的目的是传播文化,将徽商文化、徽州文化介绍给山西人民,把晋商文化、三晋文化传送给安徽人民,进而将两大商帮所代表的中国道统文化传播和介绍给世界人民,让更多人体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的确,百年间,晋商走过漫漫盐路、万里茶路、丝绸之路,在遍布全国的钱庄票号所在地人们的心里铭刻上他们诚信、忠义的印记。徽商则“贾道儒行”“以贾衍文”,为后人留下了新安画派、新安医学、雕刻、版画、戏剧、建筑等优秀文化。庞利民竭力要把这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文化瑰宝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非常钦佩晋商的诚信文化,作为一个山西人,作为国企高管,他始终认为诚信、忠义文化在今天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对于当代商人和企业家都大有裨益。他告诉记者,晋商能创造百年辉煌,跟他们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密不可分。这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精髓就是诚信,以诚为本。而这个文化、精神、道德的标准形象就是关公。他列举了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文显、祁县乔致庸等人诸多诚信故事来告诉人们诚信对于晋商的重要性。他说,山西票号建立之后,上无清政府之法律约束与保障,内无专门的监督检查与审计机构约束,立百年之久,没有倒账、没有赖账、没有掌柜的经理们捐款跑路,乃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东家和掌柜、票号和客户,皆取一个“信”字。今人之经商做生意,安身立命,亦须大力传承,光大发扬。

  10年岁月磨砺,10年辛勤耕耘,庞利民始终不忘初心,不被尘世浮躁惊扰,不为艰辛困苦折腰,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记者 孙 蕊)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