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晋中许村 一个太行山古村文化扶贫的探索

新华网2017-07-26 17:08:06

  原标题:晋中许村,一个太行山古村文化扶贫的探索 

  7月中旬一个清凉的夜晚,在太行山上一个古老的小村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沙龙正在进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渠敬东与中外艺术家以及当地近百名村民进行交流。

  这个沙龙是“中国和顺第四届许村国际艺术节”的诸多活动之一。许村,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晋中市和顺县的一个小山村,这几年通过“文化搭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当地村民们思想更加多元、更加开放,行动也更有方向、更有动力,为这个贫困小山村的脱贫,平添了一份“文化力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7_01

外国艺术家和志愿者在教授小朋友们英语

  小山村充满了文化气息

  和散落在太行山中数不清的村庄相比,许村没什么特别,缺少资源,人均只有一亩多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核桃,村民收入微薄。想要摆脱贫困,只能依靠外出打工,因此村里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许村有一个特点是其他村庄不具备的,它是一座古村落。从2007年,国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渠岩准备实施“艺术修复乡村”计划,经过多方了解接触,选择许村作为这个计划的起点。“中国和顺许村国际艺术节”由此问世。从此,许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渠岩也被许多人看作是许村“复活”的“发动机”。

  对于如何定位许村国际艺术节,渠岩表示,“我不想把许村艺术节办成一个名流的乡村派对,而是要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成为艺术节的主角。”

  来自北京的艺术家王轶琼说,“与以往我参加的其他艺术节相比,许村艺术节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我们有很多时间与村民接触,还能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用艺术与村民发生联系,开阔视野,用艺术与集市发生关系,体现价值。”

  “我这次报了绘画班。这些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新奇的点子和创意,他们画得特别好,也非常有趣。我觉得自己也比以前画的更好了。”13岁的范辰宇小朋友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7_02

小朋友们围在王若瀛身边学习钢琴弹奏

  来自上海的钢琴演奏家王若瀛已经是第三次来许村了。对于这个年龄最小的来客,村里的孩子们感到很亲切,总爱围着她转。

  “第一次来时,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对这里充满了好奇。之后每次来,这里的变化都让我感到欣喜。我相信,文化艺术的细胞会在这些小朋友们心中生根发芽。”王若瀛说。

  志愿者刘晓荣介绍,今年有200多名附近乡村和县城里的小朋友来报名参加英语、绘画、钢琴的课程,因为学生的年龄各不相同,所以课程安排也有所区别。艺术家们来这里除了进行艺术创作,还有很大一部分精力会用在助学上。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7_03

古老村落里极富现代气息的日光房

  “富了脑袋”才能“富起口袋”

  一直深度参与艺术节组织的许村国际艺术公社社长范乃文,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许村人。

  范乃文表示,艺术节产生的文化力量,使许村的乡亲们见了世面,长了志气,脑子也更“活套”了,想事、做事有了底气,“我觉得这是有了自信,文化自信和家园自信,只有‘富了脑袋’,才能‘富起口袋’。”

  外面的艺术家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文化在许村的交流碰撞,也在方方面面改变了许村。许村国际艺术区已初具规模,包括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创作中心、艺术家接待中心、许村当代美术馆、乡村酒吧等。这些变化使许村成为了众人眼中的“中国乡村版的‘798’”,一个大家都想一探究竟的神秘去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7_04

干净整洁的许村明清街

  而村民们也已不再将旧房子推倒重建,而是在保留古老家园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性改造,这些修复后的“老房子”也让各家找到了新“营生”。

  村中的明清小街两边,分布着多间由村民自己打理的乡村艺术品小店。这里销售的全是村民们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树根、树桩、废旧农具等打造的“乡土艺术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7_05

村民们创作的“乡土艺术品”

  许村的“第一书记”杜军华指着街边的艺术品小店和里面的手艺人说:“随着许村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外面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就学着外面的样子开始做些小东西。虽然这些还显得粗糙简陋,但他们这份自己动手改变贫困状况的精气神更加宝贵。”

  许村所在的松烟镇党委书记李虎认为,艺术节带来的收益包括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短期就是艺术节期间游客接待带动了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收入增长。长期收益是四个变化,一是打通了许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让当地群众的观念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解放;二是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三是用文化引领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四是激励外出的村民回乡就业、创业。

  “我们更看重这个长期的收益,这四个变化为许村脱贫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也显示出了文化在脱贫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李虎说。

  脱贫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自2011年以来,许村国际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三届。艺术节不仅是这个小山村的文化盛事,也成为了和顺县对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乡村版的798”“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山西省旅游示范村”……许村有了越来越多的名片。

  名气有了,人气旺了。不仅是外面的艺术家和游客来了,而且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来了。村子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们改变了脱贫只能外出打工的思想,看到了守着家园就能致富的希望。有人看准文化旅游办起了农家乐,也有人看准了高效农业等增收的渠道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7_06

村民乔彦珍在自家的农家乐里为采访的记者介绍情况

  乔彦珍原先在县城工作,看准越来越热的许村文化旅游发展势头,他返乡经营起了农家乐,成为许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乔彦珍说,政府一直都对农家乐经营给予支持,免费提供餐具、桌椅、空调等,还提供服务培训。这些年,正常情况下农家乐的经营者年收入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七八万元。今年因为有艺术节,平均每天收入就有1000多元。

  当众人夸赞他的普通话比其他村民好时,乔彦珍说,“我现在在学普通话,等以后来许村的外国客人更多了,我还要学英语。”

  除了文化助力脱贫,许村的一批高效农业项目及精准扶贫项目也正在加速实施,“土里掘金”也成为村民的脱贫良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7_07

夜幕下许村乡村酒吧前也透着文化对这里的改变

  在各项产业助力脱贫的效果上,杜军华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大棚香菇种植可为20户贫困户创造就业,木耳种植可为50户贫困户创造就业,万寿菊种植可为30户贫困户创造就业,这三项产业由于时间重合,不会造成人员重复就业,而农产品加工厂还可为20人创造长期就业。他透露,下一步,针对60岁以上人员,还将推动家庭养殖、刺绣、小手艺、小百货等的发展,覆盖到全村的贫困人口。

  杜军华表示,在县委、县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动下,随着村民们观念的更新,主动干事意愿的加强,他对2018年实现许村脱贫“很有信心”。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