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行山盲艺人的80年变迁:从抗战宣传队到传统文化传播者
“瞽记1937——太行百名盲艺人抗战民歌演唱会”现场。宋立超摄
中新网晋中7月5日电 (中新网记者 宋立超)7月5日,来自太行山脉沿线多个县区的盲人宣传队结束了为期一天半的旅程。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们拿起唢呐二胡,敲起竹板锣鼓,用极具山西特色的太行山民歌小调,带人们回忆了那个烽火年代。
他们被当地人称为“没眼人”,曾常年结伴行走在太行山的沟壑里,走村落,过山梁,吃百家饭,为山民歌。在老区人的回忆里,一人搭着另一人肩膀蹒跚行进的特殊队伍,曾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命运的改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侵华日军在太行山区无恶不作。从那时起,沿村卖唱为生的“没眼人”组成了盲人宣传队,利用流传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小调,一方面宣传抗日,一方面探听情报。
“盲传瞽书”是盲艺人们的独有表演形式,其中包括了开花调、三弦书、钢板书等多种在太行山区流传千百年的民间曲艺。战争年代,一支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队伍依然活跃在山间乡野,不同的是,他们身上已背负着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使命。
盲艺人在表演。宋立超 摄
《左权将军》、《八路军和日本鬼不一样》、《刘邓大军南下》......7月4日晚间,在“瞽记1937——太行百名盲艺人抗战民歌演唱会”现场,盲艺人们的表演或悲切,或嘶吼,或振奋,数百名民众无不深受感动。
成立于1938年的左权县盲人宣传队有着光荣历史。而在现任队长刘红权心中,尽管硝烟早已远去,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我们会去城市、去乡村,去各种地方不停演出。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曲调接地气,生动反映了我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苦的奋斗,我们的宣传作用还在继续,要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7月5日,刘红权对中新社记者表示。
刘红权坚持的另一个理由是传承。盲艺人的表演是大山里最原生态的民歌曲调,其中多个曲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要让别人知道,大山里的音乐有多么好听。同时也希望年轻人能够加入进来,传播、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刘红权说。
80年过去,新时期的盲人宣传队仍然活跃,只是他们已走出太行山区,用自己最传统的东西,去影响更大、更广的领域。
据介绍,目前,太行山脉沿线十余县区的盲艺人已成立“太行盲艺人联谊会”,旨在加强沟通、协同保护传统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