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山西频道报道(薛阳 实习生 李超红):在享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称的中国古都大同,勤劳纯朴的人们在辛勤劳作之余自娱自乐,创作出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耍孩儿”。
9月22日,“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网络媒体采风团观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雁北耍孩儿
“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网络媒体采风团观看“耍孩儿”剧目 摄影 薛阳
“耍孩儿”,俗称“咳咳腔”,是流行于大同、怀仁、山阴县以及山西与内蒙古交界部分地区的剧种,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耍孩儿”其曲调古朴、苍劲,充满乡土气息,在笛、笙、管、弦的配合下,优美动听,其演出形式属舞台表演,在唱、念、做、打综合艺术中以舞见长。
“雁北耍孩儿”优秀代表剧目《猪八戒背媳妇儿》 摄影 薛阳
该剧种取材内容大多都是来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表演方面,“耍孩儿”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大量吸收民间舞蹈动作,如挖步功、马鞭子功、扇子功等,所以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诙谐的塞北文明,被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耍孩儿”是由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受塞北地区雄浑诙谐的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到过大同听过“耍孩儿”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美妙绝伦的唱腔和让人击节叹赏的表演特色,这也正是这一剧种能流传700多年的独特魅力吧。
“耍孩儿”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裹挟了塞北西风的雄浑,记录着历史图腾的深刻印迹,它是大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民俗风情的体现,也是大同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一张文化牌,2006年雁北耍孩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