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耍孩儿: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爆灯打call

黄河新闻网2017-09-23 14:15:49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_副本

图为大同耍孩儿剧目《猪八戒背媳妇》演出场景。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侯津刚 刘亚男 杨江涛)9月22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采访活动来到大同,观看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耍孩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流传于山西北部大同、怀仁、山阴、应县及内蒙一带的地方小剧种,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当今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及音乐特色,历来为专家学者所瞩目。

  据当地传说,“耍孩儿”的来历是,唐明皇得一皇子,终日啼哭不止,屡医不治,下人请来一班艺人演唱小曲,皇子破涕为笑,明皇大喜,赐曲名为“耍孩儿”;另传,其来历为汉代王昭君出塞和番,路经塞北,哭哑歌喉。当地群众为纪念昭君,遂将这种嘶哑歌声取名为“耍孩儿”(耍喉儿)。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_副本

图为大同耍孩儿剧目《猪八戒背媳妇》演出场景。

  耍孩儿基本唱腔“平曲子” 为一股(一段完整板式)八句,其中一、二、三、五、六、八句分别押韵,在四、七两句上倒辙(换仄声韵),这一特殊结构据考源于元曲中的“般涉调”,说明耍孩儿源远流长。

  

   据老艺人讲,“耍孩儿”戏在清道光年间已很流行,并经常上演《狮子洞》、《金木鱼》等整本大戏。清末民初,足迹已扩大至晋、冀、内蒙古等毗邻地区。耍孩儿形成初期,其唱腔体制为单曲反复,严守曲牌规律。至清末盛时,又吸收了多种曲牌唱腔,如[喜卜子]、[苦卜子]、[倒三板]、[梅花卜子]等,丰富了表现力,使音乐伴奏和唱腔更加优美、动听、活泼、生动。

   “耍孩儿”的传统剧目约有40余个。代表剧目有《狮子洞》、《打佛堂》、《金木鱼》、《刘家庄》、《三孝牌》、《七人贤》、《对联珠》、《千里送京娘》、《还魂传》、《洪门寺》等。其表演特色是歌舞并重,舞蹈性强,为其它剧种少见。打击乐热闹火爆尤为一绝,正、反胡同奏为其特色。在长期的演出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_副本

图为大同耍孩儿剧目《猪八戒背媳妇》演出场景。

  当日,为网媒行记者所表演的《猪八戒背媳妇》是“耍孩儿”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2010年,该剧《扇坟》一折被评为山西“十大文化品牌”。该剧通过多年的加工整理及演出实践,集“耍孩儿”音乐、唱腔、表演及脸谱之精华,表演风格独特,歌舞并重,打击乐热闹火爆,演出现场掌声四起,叫好不断,受到网媒记者的一致好评。

  《中华英才》新媒体总监范丽庆在演出结束后,拿出演出时录制的表演视频反复观看,并将视频转发至朋友圈,与友人分享。中国吉林网记者高鹏在观看过演出后感到意犹未尽,连连称赞说,这样古老艺术能传承下来已实属不易,而今添上现代的艺术元素,在曲目中加上对大同风土人情的介绍更是锦上添花,对于年青人来说,这样的戏曲“活化石”有趣好看。

  古老的戏曲焕发出时代的新机,这样的“非遗”并不晦涩难懂,曲高和寡,相反,她生动有趣,圈粉广泛。今天,“耍孩儿”戏,全国网媒记者为你爆灯,为你打CALL,为你双手点赞!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