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保护文化名城 传承历史文脉

山西日报2017-12-29 11:24:04

  原标题:保护文化名城 传承历史文脉——写在平遥古城申遗成功20周年

  1997年12月3日,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这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成为全世界瞩目和关注的焦点。20年来,平遥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历届县委、县政府主动承担起遗产保护的历史使命,把古城保护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的理念,走过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丰富完整的历史遗存是平遥古城扬名于世的最大根基

  原真性是历史文化名城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平遥古城境内文物遗存集中丰富,古城墙、古店铺、古街道、古寺庙、古民居,共同组成了一个占地2.25平方公里的庞大建筑群。在古城保护中,我们以“点”为基础、“线”为纽带、“面”为突破、“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始终突出了古城的原真性保护。保护“点”,就是保护单独存在的古建筑、文物史迹。1998年,依据山西省人大颁布的《平遥古城保护条例》,我们先后对古城墙、双林寺、镇国寺、清虚观、日升昌等国省保单位,以及一批县保单位进行了全面保护性抢修;对县衙署、城隍庙、文庙、城楼等进行了复原;修复了贺兰仙桥、吉祥寺等一批古遗迹,使古城典型明清建筑格局更加完整展现。保护“线”,就是保护相联成线的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对东西南北四大街、衙门街、城隍庙街等“干”字型历史街区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进行了全面维修。对以“干”字街两侧为主的100余处典型民居进行了腾迁维修。以范家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范例,启动实施了历史街区综合整治,形成古城完整的历史脉络。保护“面”,就是从减压、整治入手,整体提升古城形象。申遗成功时,古城内生活着4.5万居民,从那时起,我们按照人口适度疏散的原则,10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迁出古城,古城内人口下降到2万人左右。同时,下大力对古城内近200条中小街巷实施了以硬化绿化改造为重点的中小街巷整治。特别是我们把消防安全视为古城安全的生命线。近三年,投资近亿元对古城内重点街巷主干电力线路和6700余户住户的电力线路全部进行了改造,为古城居民户免费发放1万具灭火器,建设了古城消防加压泵站及1800立方米的蓄水池,配套消防栓,为古城消防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是平遥古城折服世人的灵魂所在

  文化性是文化遗产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平遥古城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核心是延续历史文脉,既要注重“形”的保护,更要突出“神”的传承。注重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先后成功申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沙阁戏人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推出了大戏堂“晋商乡音”演出项目和“晋商神韵”常态化系列文化活动。注重打造提升文化品牌。我们先后打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和“平遥国际电影展”三大文化品牌。注重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文化只有产业化才有生机和发展力。2012年,我们与王潮歌印象团队合作投资4.7亿元,成功打造了“又见平遥”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成为我国北方第一部印象系列演出。正是得益于文化传承与古城保护的深度融合,既留住了古城历史文脉,更让文化成为推动古城保护的动力源泉。

  以人为本的目标追求是平遥古城世代永存的核心理念

  平遥古城的价值在于“活着”,“活着”就意味着必须留住古城的物质实体和居民的生活习俗,必须让生活在古城中绽放。古城内至今仍居住着近2万人,保存着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除400处保存完整外,不少传统民居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危险。对这些破损民居,不能实施拆除。对居住在民居内的人,也不可能全部迁出。加之居住在这些民居中的人大部分为老人和贫困户,短时间内由居住者实施改造也不太现实。面对两难选择,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让历史厚重的古城具备承载当代生活的条件,是平遥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2012年,我们首开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先河,出台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资金补助项目实施办法》,县财政对修缮民居按照每平方米400元到1400元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随后,又配套编制完成《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和《实用导则》,规范了政府审批管理程序,提供了民居修缮指南,极大地调动起了传统民居保护修缮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完成75座院落、605间房屋的古民居修缮工作,县财政共补助资金1000万元。按照目前的进度,我们完全有把握用10年时间,全部完成古城内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特别是在保护修缮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民居保护与旅游发展协调双赢的路子,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新旧分开的城市布局是平遥古城兼顾古今的科学选择

  当年,阮仪三教授提出,平遥古城要按照“保护古城、另辟新区”的思路建设新城。按照这一思路,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新旧两城分开发展,平遥古城的整体外围保护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城环城地带综合整治。从“十一五”开始,我们投资30亿元,拆迁50万平方米,安置4万人,对城墙周边的不协调建筑实施拆除改造。第二个阶段是双林新城建设。2013年,我们紧跟高铁时代步伐,启动了投资8.1亿元的高铁站前广场及双林、文景大道建设,规划了占地16平方公里的双林新城。为全面带动双林新城发展,今年,我们引进中车集团,投资8亿元建设旅游小火车项目。同时,我们已铺开了总投资15亿元的老醯水镇溶入式5D体验文旅项目,将打造集醋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工艺于一体的游客体验文化小镇。与澳门晋商控股公司已签署框架协议,将在双林新城投资100亿元建设产城融合开发项目,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产城融合示范新城。第三个阶段是五大片区统筹发展。我们把历年来的思路集中概括为以古城片区为核心,东部会展功能区、南部旅游集散区、西部文化产业区、北部功能缓冲区为支撑,五大片区统筹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目前,东、南、西、北的开发正在全面推进。

  多元有序的保障机制是平遥古城焕发生机的根本保障

  平遥坚持以政府统一高效的组织引导,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资金支持,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激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健全政府“有形的手”方面,2001年,我们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推出平遥古城一票通;2002年成立了房管局,使古城内2300余户、7000余间直管公房得到有效监管;2005年成立了旅游派出所,2006年改组为城市管理警察大队;2008年设立了古城消防中队,为古城消防安全提供了专业队伍保障;2014年,设立了正处级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去年以来,我们启动了旅游管理体制“1+ 3”改革,今年2月成立了平遥县旅游发展委员会,6月挂牌组建了平遥古城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工商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将于近期组建到位。特别是我们将借鉴国际经验,借力国内外专家与团队,2018年1月起正式设立“平遥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国际工作坊”,将平遥古城划分为10个历史文化街区,将县域划分为10个乡村历史文化片区,邀请国内外10个工作团队,每个团队对口1个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和1个乡村历史文化片区,对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指导保护实践工作,形成更加开放、合作交流的国际学术平台。在调动市场“无形的手”方面,近年来,我们在古城保护资金筹措上,实现了由政府“输血”到融资“造血”的转变。2010年,成功争取到3.89亿元中国进出口银行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项目;2013年采用BT方式建设环城地带整治拆迁工程等等。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实施PPP、发展基金、EPC等方式,先后组建PPP管理中心、平遥城市发展公司、城市投资公司等平台,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努力探索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发展之路。去年,我们撬动社会资金25亿元,强力打造了具有核心承载力的平遥文化旅游省级经济开发区;今年,我们又争得国开行、农发行政策性贷款20亿元,启动了棚户区改造项目。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方式,是打破资金制约,实现遗产保护跨越推进的现实举措。

  今天,我们在享受古城带来无穷效益的同时,更感受到的是保护古城,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需要平遥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需要各位专家学者更进一步、更大力度的把脉问诊,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更大支持。让我们怀着对古城的敬畏之情,对后代的传承之责,殚精竭虑,倾心付出,为全面建设“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努力奋斗!(作者为平遥县委副书记、县长)(石勇)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