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就业
8月22日,工作人员在位于忻州代县聂营镇的达康制袜厂工作。达康制袜厂于今年2月建成投产,吸纳周边三个村的41名贫困户就业。
近年来,为解决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在移民新区建设扶贫产业园项目,园区规划占地300亩,可吸纳近6000人就业。以此为带动,代县形成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扶贫产业格局,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8月22日,代县雁弘纺织有限公司员工刘亚峰在车间工作。位于代县滨河移民新区扶贫产业园区的雁弘纺织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份建成投产,目前共有员工230人,其中65%以上为贫困人口。
近年来,为解决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在移民新区建设扶贫产业园项目,园区规划占地300亩,可吸纳近6000人就业。以此为带动,代县形成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扶贫产业格局,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8月22日,工作人员在位于代县聂营镇的达康制袜厂工作。达康制袜厂于今年2月建成投产,吸纳周边三个村的41名贫困户就业。
近年来,为解决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在移民新区建设扶贫产业园项目,园区规划占地300亩,可吸纳近6000人就业。以此为带动,代县形成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扶贫产业格局,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图为位于代县滨河移民新区扶贫产业园区的雁弘纺织有限公司(8月22日摄)。该公司于今年6月份建成投产,目前共有员工230人,其中65%以上为贫困人口。
近年来,为解决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在移民新区建设扶贫产业园项目,园区规划占地300亩,可吸纳近6000人就业。以此为带动,代县形成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扶贫产业格局,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