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大同市云州区:吹响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冲锋号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18-09-20 18:01:08

  国际在线山西频道报道:大同市云州区位于大同市东郊,属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是今年山西省计划退出的26个贫困县区、大同市计划退出的3个贫困县区之一。云州区下辖10个乡镇175个行政村,总人口19.2万,其中农业人口14万。几年来,在全区干部群众的努力拼搏下,云州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区贫困村由80个降至46个,贫困人口由39011人降至1757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6%。

  “2018年底46个贫困村退出、1.75万贫困人口脱贫,彻底摘掉‘穷帽子’。”这是云州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立下的“军令状”。为了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今年以来,大同市云州区全区干部群众多措并举、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决胜战。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照亮农民脱贫致富路

  大同市云州区有600年的黄花种植史。云州区由于火山喷发后的富硒土壤条件,所产黄花无公害、无污染,多次在农博会上获金奖。2011年以来,该区在科学分析研判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把做大做强黄花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配套出台了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扶持黄花产业发展的措施。目前,云州区黄花总面积达到15万亩,盛产期的黄花5万亩,总产值达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每人种植黄花1亩以上。贫困户通过自己种植黄花获得收益、土地流转挣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挣薪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今年,总投资1.5亿元的大同冰山黄花菜真空冷冻干燥项目开工建设。“大同黄花”已成为云州区的响亮名片和全区农民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CRI看山西-列表】【三晋大地-大同】大同市云州区:吹响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冲锋号

大同市云州区黄花种植基地  摄影 魏军

  在大力发展黄花产业的同时,云州区充分利用黄花、火山、生态三大品牌和区位、交通优势,依托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大同西坪国家沙漠公园、大同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三大国家公园”,以及昊天古寺、李殿林旧居、吕家大院、白登之战遗址、聚乐古堡等自然人文古迹,加快建设黄花采摘观光园区,配套兴建道路、农家乐,绿化村庄,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为贫困户增加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目前,云州区区正在举办首届“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进一步打响“大同黄花”品牌,做大做强黄花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云州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蛋鸡养殖、都市农业、特色小杂粮、杏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多种特色产业。目前,全区现代化养鸡规模达到200万只,富硒杂粮8万亩,经济林7万亩,都市蔬菜6万亩,中药材2万亩,形成了黄花为主、多业发展、势头强劲、后发赶超的良好态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今年,云州区种植万寿菊、葵花、油菜籽等景观农作物2.5万亩,其中,1524户贫困户种植槟果、杏树等经济林12864亩。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不断提高。

【CRI看山西-列表】【三晋大地-大同】大同市云州区:吹响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冲锋号

大同市云州区经济林种植基地,农民在采摘果子 摄影 魏军

  创新生态建设模式 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多年来,大同市云州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咬定绿化不放松。目前,全区林地面积发展到10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8%。在全力推进生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该区坚持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创新林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三金”扶贫、经济林托管扶贫、龙头企业扶贫、园区扶贫等模式,推动林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带动农民加快脱贫致富。

  “三金”扶贫即“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林业发展模式。为激发贫困户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云州区创新造林模式,由政府主导、能人大户牵头、贫困户参与,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使植树造林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区共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75个,总人数1564人,其中贫困户1336人,占比80%。2017年,有33个合作社通过公开招标造林2.6万亩,带动1404人脱贫。山西新星项目管理公司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流转聚乐乡上羊落村1373亩退耕地,建设高标准经济林采摘园,其中的80元用于农户分红,20元留归集体,期限为30年,全村30户70口人一次性实现脱贫,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破零”。同时,该企业把流转的林地交给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栽植经济林产生效益后,将利润的20%返还给林业专业合作社和退耕农户。农民既可获得到林地流转收入,又可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劳务收入,将来还可以从盈利中获得分红,以“租金+股金+薪金”的方式加快脱贫致富。

  龙头企业扶贫模式是山西菲尼克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的。该公司主要从事葡萄种植及葡萄酒生产、销售等业务,以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流转周边农户土地1000亩,流转年限为30年,一次性付给农民8年的租金,其余租金8年后全部付清,涉及贫困户50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可优先在葡萄园内务工劳动,酒厂正式投产后还可以到酒厂打工。同时,该企业把附近村庄的土地纳入葡萄原料生产基地,把基地办成葡萄和葡萄酒品尝、观光、旅游、采摘园区,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双赢。

  经济林托管扶贫模式在大同火山群中的聚乐乡西阁老山村和周士庄镇实行。该村利用区国营苗圃的技术、管理经验,退耕土地870亩,全部栽种经济林,涉及贫困人口40户108人。从栽种到管理,由区苗圃负责托管3年,区国营苗圃负责日常技术培训和销路拓展,经济林挂果有了收益时,交还村民自己经营。周士庄镇也集中连片栽植槟果和西梅李等经济林2000亩,由扶贫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挂果后交给贫困户自己经营。

  园区扶贫模式是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扩大招商引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户参与等方式和渠道投入园区建设,解决林业生态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农民群众在短期内难以见到实惠的问题。同时,该模式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扎实推进具有地方色彩的槟果、葡萄、油用牡丹、枸杞等经济林产业,延伸林产业链条,让农民参与到经济林产业中,加快增收致富。目前,云州区已建成大同火山群特色经济林采摘园区、菲尼克斯葡萄种植园区、瓜园乡中药材产业园区、采凉山经济林、桑干河万寿菊种植园区等规模化、现代化特色产业园区,有效带动了林业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此外,云州区探索建立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户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财政补助资金投入相关产业,形成资产等量化入股造林合作社,实现贫困户由合作社带动脱贫向入股参与经营增收转变。近年来,该区共有17014人次因生态建设、管护和有关政策受益。

  大力推进易地移民搬迁 让贫困户挪穷窝拔穷根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云州区区紧抓政策机遇,有序推进以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为主的安居富民工程,并把易地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谋划,选择交通便捷、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安置点,引导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搬迁对象就近集中安置,努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云州区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层层落实责任,向群众宣传政策,公开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工作流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云州区不仅着眼于解决农民群众安居问题,而且把富民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黄花、中药材、经济林、蔬菜种植、牛羊养殖等稳定的特色后续产业,加快脱贫致富;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将搬迁后形成的“空壳村”和闲置的土地重新开发利用,搞绿化,搞旅游,吸纳村民就业,让“死地”变成“活钱”,让贫困户搬得下、稳得住,走上脱贫致富的“星光大道”。近三年来,云州区已实施了12420人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改造危房5693户,整体搬迁12个村,新建中心村5个,2016年搬迁的4560人已全部入住。目前,9个集中安置点的工程正在紧张推进中。

  精准实施乡村提质 全力建设美丽家园

  今年以来,云州区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夯实工作责任,广泛宣传动员,外出学习经验,确立了55个环境提质重点示范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开展以“四清四化”(“四清”即清垃圾、清杂物、清路障、清违章建筑和危房,“四化”即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主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各乡镇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打造了一批环境整治示范村。工作中,区乡村三级上下联动,相关积极部门配合,通过打造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整体提升。同时,云州区充分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建设美丽新家园。截至6月底,共投入劳力7万人次,出动大小型机械4.5万台次,清除垃圾500多万方,多年来遗留的卫生死角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整治,乡村“脏、乱、差”现状得到根本改善,大部分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生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此外,云州区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0万元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对20个饮用水量不足、保证率不高的贫困村进行饮水工程巩固提升;投资2447万元实施4个线路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新建及改造线路55.06公里;推动农村网络建设,实现所有贫困村通互联网,联通光纤在贫困村的覆盖率达到90%;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乡镇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村级网点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同时,云州区不断强化民生保障,认真落实山西省医保“136”工程、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和低保、“五保”等扶贫政策。

  真抓实干转作风 开创发展新局面

  几年来,云州区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组,25名区县处级领导干部分组包联10个乡镇,且每人联系1个脱贫村。区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建立了旬督查、月汇报、半年小结、年底交账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不休双休日,放弃节假日,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脱贫增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安全稳定作为主要任务,切实掌握农村实情、解放农民思想、找准调产方向,着力破解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不可持续等难题瓶颈。

  在几年来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云州区各级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从机关奔赴贫困村庄、广阔田野,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身土、 两脚泥,把帮扶对象的情况吃透、摸清,找准致贫返贫的原因。云州区积极宣传发展黄花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农民一起细算种植黄花和传统农作物的比较效益,增强农民种植黄花的积极性、自觉性,并积极参与黄花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晾晒、销售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与贫困户共同想办法、做打算、谋出路,拓宽贫困群众致富门路。通过下乡驻村,广大干部既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缩短了与老百姓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做到了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困、受民教、转作风,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目前,全区仍有79支驻村工作队、150多名队员和80多第一书记奋战在扶贫工作一线。

  此外,云州区大力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休干部、复转军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在2017年的农村“两委”换届中,通过前期分析研判、吸引在外人才回归、严格人选把关、加强组织保障四大举措,178名在外人才进入“两委”班子,其中担任村支部书记26名,全区农村“两委”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批政治上坚定、肯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活力。同时,云州区深入推进“三基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积极发挥“三支队伍”作用,建立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重点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因村精准派出第一书记;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区175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新农民夜校,积极引导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发展特色产业,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全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领办黄花、绿豆、养殖、造林等专业合作社150多家,吸收带动9000多人脱贫致富。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如今,云州区曾经的穷乡僻壤换上了新颜,贫困的家庭传出了欢声笑语。大同市云州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文娟表示,“目前,大同市云州区已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庄严的冲锋号,全区上下众志成城,苦干实干,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以坚定的信心、精准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份庄严的历史答卷。”(供稿 大同市云州区区委宣传部 编辑 梁学武)

阅读
 
编辑:路鹏程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