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话 正文

梁衡:挖掘乡愁文化 找回从前的美好回忆

发布时间:2017-07-12 17:45:48 | 来源:山西晚报 | 编辑:郭婧 | 责编:石丽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0_2

中国著名学者、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前左二)。

  “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儿时常入梦,杏黄麦子熟。”这是中国著名学者、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今年春节回家乡写的一首诗,现在镌刻在他的家乡霍州市辛置镇下马洼村村头一块漂亮的石头上,颇为醒目。字里行间显示着,梁衡先生对家乡的爱。

  7月11日,在“中镇霍山·华夏州署”霍州市第九届文化旅游月的重要活动之——“梁衡故乡·美丽霍州系列活动暨人文辛置一日游”在下马洼村启动。当日,梁衡研究会辛置分会及霍州市辛置镇乡村文化记忆馆也正式揭牌,梁衡先生文学作品《夏感》《南塘泉记》石刻碑文揭幕。年逾七旬的梁衡先生归故里参加了揭牌仪式。

  近年来,霍州市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梁衡先生的名人效应,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自然景观,逐步提升了霍州市文旅资源的吸引力和品位层次。

  霍州市委书记崔山原在启动仪式上致辞说道,他希望能通过系列活动,将梁衡先生的作品研究与霍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发展高度融合,辛置镇、辛置梁衡研究分会要借助梁衡先生的巨大影响,依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深入研究梁衡先生的精品佳作,全力挖掘霍州的乡愁文化,精心打造全域旅游城市,形成乡村游、生态游、古迹游等系列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书写霍州旅游事业的新篇章。

  看得见的乡村文化,忘不掉的乡愁记忆。梁衡先生望着记忆中熟悉而新奇的家乡,饱含深情地讲道:“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学生娃娃,还有很多40岁以下的人,都读过我入选中小学教材的若干篇文章,比如写咱们山西的有《晋祠》等。我的家乡是一个产麦区,我头脑里保存了许多夏天和麦收的记忆。早在1984年我即发表了一篇短文《夏感》,很巧,正好666个字。2001年被选入初中课本使用至今。于是我个人的乡愁,便变成了亿万中小学生的乡愁,成了农耕文化的记忆,让全国很多的青少年了解到北方的夏天和夏收是什么样子。很多南方的读者和语文教师辗转找到了我,说南方的夏天是绿色的,而北方的夏天却是黄色的,而这种客观感受就源于这个小山沟。可见,文章中提到的我们北方的这一片景色,这一种印象已经植入到了全国一代代青少年的心中,这也是我的家乡下马洼村的骄傲。”

  “乡愁”对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梁衡先生用自己深遂独到的视角进行了讲解:“乡愁是我们这些‘离人’——离开了乡村的人心上放不下的惦念,抹不去的春秋。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特色人文,是发生过的,现在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比如某个村庄过去的人、事和实物,它现在仍有知识、思想、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和教育传承作用,这就是一段乡愁。今年春节,我回了一次阔别60年的家乡,重温乡村记忆,写了一篇《何处是乡愁》发在3月份的《人民日报》上。于是这个乡愁就更放大了。文章里面讲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一个说的是下马洼是晋南有名的小山村,村里文化积淀深厚,风光秀丽,有两庙、一阁、一塔、三河、数泉。九道山梁,如九龙起舞。我记得小时候泉水清甜甘洌,夏日里打麦场的牛马拉着石磙子活计很重,身上的汗,将皮毛都湿了,几乎虚脱,但立刻喂点泉水,便能恢复精神。但是,这已经成为过去,因为这里是采煤区,泉水因为生态破坏很多都已经干了。我们现在想找回过去的记忆,找回‘乡愁’,就非常困难。下马洼虽然是个小山村,但是历史文化很厚重,当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过此地打到长安而得天下。因唐太宗过这个村时下马、驻兵而名‘下马洼’。从唐太宗到今人,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麦收文化、生态文化直至乡里崇文重教的传统,一个完整的乡村记忆就呈现出来了。半年来,村里借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渐成气候。”

  “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梁衡先生说,“其实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就看我们是不是仔细挖掘。今天我们讨论乡愁文化以下马洼和霍州为例,也算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当然,乡愁不只是一个乡村,它泛指家乡、地方文化。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县、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什么叫美丽乡村?文化加美景。有文化积累的乡村,也就是有乡愁的乡村才美丽,如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所以留住乡愁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希望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将原来的水源、生态能够恢复起来,找回从前的美好回忆,发展旅游,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参观,为家乡的老百姓带来收入,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记者 刘江)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