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山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寻根问祖探龙门:关于黄河龙门文化的思考与启示(一)
2022-11-25 19:04:4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薛阳责编:冯薇薇

      黄河龙门文化根植人文、立足人本、彰显人和,是河津历代各种文化的凝练总结,是河津的特色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列将从“河津优美传说文明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长度、从河津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厚度、从河津红色革命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亮度、从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深度”4个维度来探索黄河龙门文化(即河津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时代价值。

从河津优美传说文明探索黄河龙门文化的长度

“锦绣龙门两典故,平地一声响惊雷。

         四大八景河山美,天下古庙数高禖。”

  远古时期的女娲抟土造人,皮氏鞣皮制衣,特别是禹凿龙门以来,黄河哺育着河津先民,孕育了厚重的根祖文化。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锦绣龙门两典故,平地一声响惊雷;四大八景河山美,天下古庙数高禖”。其中“锦绣龙门两典故”指的是禹凿龙门和鱼跃龙门;“平地一声响惊雷”指的是禹凿龙门后的“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四大八景河山美” 指的是河津境内的“邑中八景”“龙门八景”“麟岛八景”“午芹八景”;“天下古庙数高禖”指的是河津高禖庙。

  (一)禹凿龙门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仙”李白只用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龙门”二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龙门”作为特指名词,最为著名的是《尚书》中的《禹贡》篇。在《尚书·禹贡》中有两处提到龙门,一是“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意思是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到达龙门、西河。二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意思是大禹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可见“龙门”一词出现伊始就与大禹不可割舍,从战国到西汉初期,禹凿龙门的说法已经广为流传。

  龙门古迹还有禹王洞、鸽子庵、梳头启、错开河、大梯子崖、石门等,汉代禹门口东岩曾建有“大夏禹王庙”,为全国七祠八庙之首。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尊称龙门为“禹门”,由于禹门是秦晋交通要冲的古渡口,因而也称其为“禹门口”。全国现在有12个地方以“龙门”冠名,但只有河津的龙门有“龙门”“禹门”“禹门口”多重称呼,是由大禹所凿,是正宗龙门。

  (二)鱼跃龙门

  禹凿龙门成就了“鱼跃龙门”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书中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遂化为龙矣。”这一神奇传说的大意是:大禹凿开龙门后,大江大海的鲤鱼闻讯逆流而上,争相跳跃龙门,跳过的化而为龙,到达理想境界;跳不过的养精蓄锐,来年再跳。鲤鱼在争跳龙门中,先驱以自己的脊背作跳板、作阶梯,让后来者借力一跃而跨越龙门。这种拼搏精神、争先精神、人梯精神、团队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孕育了“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河津成为龙的故乡,河津人成为大禹传人,并衍生出绚丽多彩的龙门文化。

  随着鱼跃龙门传说的流传,故事中金榜题名的情感意味逐渐被提炼出来,用于形容士子被人赏识。隋唐之后科举制度建立完善,鱼跃龙门的故事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唐代李肇“旧言:春水时至,鱼登龙门,有化龙者。今汾晋山穴间,龙蜕骨角甚多,人采以为药,有五色者。”唐末道家著作《无能子》记载了鱼跃龙门的传说“河有龙门,隶古晋地,禹所凿也。悬水数十仞,淙其声雷。然一舍之间,河之巨鱼,春则连群集其下,力而上泝。越其门者,则化为龙,於是拿云拽雨焉。”可见在科举制之前的鱼跃龙门与大禹密切相关,之后则倾向于强调龙门本身的机制性作用。2000年8月,国家邮政局依据这个传说故事,设计发行了《小鲤鱼跳龙门》特种邮票,并在河津举行了首发仪式。2009年5月,“鱼跃龙门传说”和“大禹治水传说”均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平地一声响惊雷”

  指的是“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黄河全长5464公里,绝大部分的流域都是比较“安静”的,但是在河津龙门这个地方,黄河却发出了一声又一声的怒吼,河津的龙门位于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南端出口,该大峡谷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道连续峡谷,它将山西和陕西一分为二,所以被称为“晋陕大峡谷”。峡谷北起内蒙古自治区的托克托,在内蒙古的托克托,峡谷的谷底高程超过了1000米,但是到达禹门口的时候,谷底高程竟降到了400米以下,如此巨大的落差,注定了峡谷内的黄河流速将会非常湍急。此时的黄河河水是东西走向的,但是在晋陕大峡谷里,黄河河水却突然来了一个急转弯,由东西走向急转为南北走向,随后黄河河水便直接切进了黄土高原之中。但黄河是不会急刹车的,奔涌而下的黄河水会在此处形成更加强大的冲击力,随后以极强的冲击力冲进黄土高原,裹挟着大量泥沙奔流而去。对于这种自然现象有8个字来形容:深涧腾蛟,浊浪排空!龙门上游的黄河水流是非常湍急的,但是想让黄河在禹门口发出咆哮,仅仅是河水湍急还不够。

  奔腾的黄河受到峡谷两岸的悬崖峭壁的束缚已久,在流出禹门口的那一刻,黄河早已是勃然大怒,以雷霆万钧之势,横冲直撞在河床之上。然而仅仅是一道河床,根本无法平息黄河的怒火。所以黄河发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咆哮,一次又一次地冲撞在悬崖峭壁上,然后缓缓地流向东方。也正是因此,才有了“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

  (四)四大八景河山美

  正是有了禹凿龙门以后,河津境内才山川锦绣、风光明媚,域内八景,美不胜收,分别有“邑中八景”“龙门八景”“麟岛八景”“午芹八景”,并称为河津“四大八景”。

  在河津,可供凭吊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徜徉于古耿大地,可以感受禹门叠浪、汾水澄波、红蓼春妍、午芹秋霁、云中烟寺、峪口清泉、疏属晴岚、平原夕照“邑中八景”的异彩纷呈;拜谒“大禹庙”,可以领略层楼倚汉、曲栈连云、鸣泉漱玉、飞阁流丹、悬崖挂月、空谷惊雷、秋水归帆、春鳞汲浪“龙门八景”的惊险奇幻;登上“九龙岗”,可以远眺西河画舫、孤云送月、雁塔凌空、倚斗金銮、太华晴峰、汾水秋波、小桥飞凤、原麟叠翠“麟岛八景”的蔚然奇观;漫步吕梁山前,可以欣赏金峰远照、鸦石奇巍、筛崖玉溅、芹谷神泉、清流重叠、白羽争滩、长桥卧波、泊岸村船“午芹八景”的仪态万千。

  神奇的四大“八景”,都是古中国在龙门的文化标识,它们或属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天然景观,或依附黄河、汾河和吕梁山麓、三峪泉水而形成,每一处景色都让游人有“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一步一景一画卷,移步换景画中游”之感。

  (五)天下古庙数高禖

  这指的是河津高禖庙。高禖庙是全国屈指可数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为内涵的道教建筑群。所谓“高禖”,并非人名,而是上古乞求婚配和子孙繁衍的最高等级的祭祀活动。然史无所定,但毋庸置疑,高禖之神并非专指一人,而是众望所归的一群偶像;其祭祀活动,更是一种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庄严而神圣的古文化大典。高禖庙占地一万平方米,其地址在河津连伯村,从地图上看,高禖庙与万荣后土祠的连线几乎与汾河东北西南走向平行,也可见女娲信仰和主要遗迹区与黄河下游区域密切相关。

  高禖庙古称“高庙”或“皋庙”,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庙内现存建筑由三进院落组成,主要山门、乐楼、香亭、献殿、正殿、天神殿、结义殿、阎罗殿、三霄殿、五岳殿、高禖宫等建筑。整体布局合理,色彩饱满,木雕技艺高超,各种吉祥图案装饰精美。

  高禖庙融根祖文化、和谐文化、建筑文化、婚育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是中国最早的爱情圣地,千百年来深受海内外游客和信士的青睐,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相传为女娲诞辰)、九月十八庙会日,高禖庙要举行盛大的庙会,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可以自由的相会、相恋,人们对女娲的信仰从婚姻又增加了生殖、求子、祈福等内容。四方香客云集,拔花求子,上香还愿,热闹非凡,台湾道教地母至君团等曾五次来高禖庙寻根祭祖,捐资修庙。2004年,高禖庙被确定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龙门文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黄河龙门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启了先民由生存向发展的重要开端。据说尧舜时代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冰雪消融,致使海平面迅速升高,海水倒灌;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河淤积,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淮、泗流域,沧海横流,洪水泛滥,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了一片汪洋,天地万物在滔天的洪水中沉沉浮浮。

  对于当时的情景,《尚书·尧典》中这样描写:“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农田被淹没,房子被摧毁,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免于沦没,只能以木为舟,朝高山土丘上搬。这样一来,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进行,只能在洪荒的孤岛中望水兴叹。禹通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劈山引流的办法,成功将洪水引到大海,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改善了先民由生存向发展的重要一步,在他的治理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川丘陵和农田露了出来,变成了肥沃的粮仓,成就了四千多年的狩猎农耕、谋生立业。禹顺水性,把握规律,因势利导,改堵为疏,不但制服水患,还使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此外,禹善观天象,察星辰,探寻日月星辰的运行及春夏秋冬的更替规律,让农民顺应农时,适时播种和收获,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为我国夏朝的建立夯实了根基。我们说“什么是最早的中国”,应该注意两个最基本的前提:第一,要有“国”的形成,要有城郭、文字和冶金三要素的出现;第二,要有“中”的形成,要对周边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他们加入其中,与中国融为一体,造成“大一统”的局面。

  洪水摧毁了各个部落,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划分被打破,各个部落相互联合,出现了新的组织——城。为了保证自身安全,需要在城的周围建立起墙壁,城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它的出现不是居住形态的自然变化,而是在政治力量的驱使下营建的社会工程。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仅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更是把原本较为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起来,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夏朝。

  三是奠定了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雏形基础。大禹治水时,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四是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禹凿龙门体现了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奋斗精神,尊重自然、求真务实的科学理念,利济天下、以民为先的责任担当,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的创新精神,安民惠民、敬民爱民的民本情怀等,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和基石,而鱼跃龙门所包含的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勇气和胆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也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黄河龙门文化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五是生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大禹治水13年,其中开凿龙门就费时4年之久。足见当时打开龙门是大禹治水中最关键、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大禹治水的成败所在。

  《庄子》以极其虔敬的心情记述了禹的丰功伟绩,颂扬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记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意思是说禹为了制服水患,不辞劳苦,亲自拿着工具,带领众人兴利除害,同人民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奋斗在治水的最前面。艰辛的劳作使得他形容憔悴,大腿瘦得没什么肉了,小腿上的汗毛也都磨光了。

      禹就是这样一位含辛茹苦,解救苍生的圣人。因为长期在外治水,禹无暇顾及妻子和家庭。据说,他才刚刚新婚第四天,就出发去治水了,这一去就是十年,中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治水的人;这种舍家为国,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至今被人传颂;这种百折不挠、任劳任怨的非凡品质,坚韧不拔的卓越意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龙门文化的基因。

  六是确立了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龙门是“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战略要地。龙门历来是军事战略要地。龙门位于秦晋交界处,水急势险,黄河跨度极小,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古称龙门天堑,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隘。

  东周时设“龙门关”,是三晋八大军事要塞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晋交战的主战场,军事上的大博弈。隋末李渊占领龙门,渡河西取长安。公元619年,李世民从龙门踏着坚冰过河,全歼刘武周军队。明末李自成率部由龙门东渡黄河直捣幽燕,推翻了朱明封建王朝。这里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前线,谱写了龙门儿女气壮山河的光辉一页。龙门历来是经济战略要地。

      明代薛瑄游龙门后称之为“山断河出”,黄河由此南流出峡,豁然开朗。龙门历来是秦晋文化的大碰撞,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东西方向是关中、山西势力的角力;南北方向则是游牧文明与中原华夏文明的对峙。“史圣”司马迁,以独到的眼光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预判:“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实功者常于西北。” “司马迁线”西起龙门,东至碣石,这是一条农牧分界线,历史上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便在这里碰撞。(文  李昭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