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我省80通古碑刻入选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全国累计1658通(方)碑刻、摩崖石刻类重要文物入选,其中山西共有80通名碑名刻入选。
此次入选的名碑名刻,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这些名碑名刻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碑刻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和分布区域情况,记录了我国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相关文物还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反映了古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记录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在为期一年的申报工作中,山西省共遴选上报358通名碑名刻,经过国家文物局相关专家评选,最终入选80通,有黄河栈道摩崖石刻、皇帝南巡之颂碑、北魏司马金龙石墓铭、唐武周天授二年涅槃变像石碑等,时代跨度从东汉到清代,并且以石刻文字为主要价值载体的碑刻石刻文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有些石碑石刻上的书法作品也兼具艺术价值。
太原市也有两处名碑名刻入选,分别是晋源区王郭村的“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铭和位于晋祠博物馆的《晋祠之铭并序》碑。
刻于隋代的“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铭,于1999年7月出土于晋源区王郭村,此处墓志记载了墓主虞弘一家三代人的生平履历。志长宽约73厘米,有盖,志盖上阳文篆刻3行9字“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志文出土时右下缺一角,志有界格,共25行,行26字,现存625字。志文分志和铭两部分,志文基本为隶书,铭文为楷书。志文由右至左竖写。除可一窥隋隶面貌外,志文所载的相关史实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刻于唐代的《晋祠之铭并序》碑,集史学、文学、书法等为一体,现藏于晋祠博物馆“贞观宝翰”亭,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俗称唐碑。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齐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额首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属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碑阴列长孙无忌、萧瑀等七位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初唐功臣的亲笔签名和官衔。这通碑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共计1203字,其中,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28行,44字至50字不等。行文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
我国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古代碑刻石刻文物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天文、地理、风物等多维度、丰富的历史信息。山西省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建立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摸清碑刻石刻文物资源家底,是改善碑刻石刻文物保护状况、深入挖掘价值内涵、提升保护利用工作水平、让文物“活起来”的前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记者 孙轶琼)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