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山西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金鼎钢铁低碳转型密码:解码长治新质生产力生态构建
2025-04-11 09:48:51来源:山西日报编辑:冯飞责编:

  原标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每一克“碳”都走向“绿色归途”——从金鼎钢铁看长治打造低碳循环产业新生态

  春风万物生,人间好时节。

  走进襄垣县金鼎钢铁集团煤焦化有限公司,只见银光闪闪的管廊、巍然耸立的焦炉与成片的绿植相映生辉,浓浓的“工业风”中,整个厂区更透着一种和谐自然的松弛感。

  指着厂区内新安装的煤气管道,金鼎钢铁集团煤焦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利涛自豪地介绍:“过去,企业产出的焦炉煤气一直放散处理,如今通过这些管道,正以每小时1.6万标准立方米的流量汇聚到LNG驰放气制高纯氢联产合成氨项目基地。在那里,通过压缩、吸附等制氢工艺,焦炉煤气、氯碱化工等工业副产氢可以转化为高纯度的氢气和液氨工业必需品。”

  “我们正在努力让每一克‘碳’都走向‘绿色归途’。”陈利涛说,新建的LNG驰放气制高纯氢联产合成氨项目,年产高纯氢3600万立方米,液氨年产量为4.8万吨,根据现在市场情况液氨每年能创造1.1亿元产值。

  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焦化行业正面临着下游需求变化、产能过剩、能耗较高等多重挑战。作为全国单体最大的煤焦化联合生产企业,金鼎钢铁集团煤焦化有限公司在打造集钢、焦、化、电、氢、新材、新能于一体的高端煤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过程中,形成了“煤—焦—化”“煤—气—化”“煤—焦—热—电”的多元循环经济体系。向下游延伸的煤焦油精加工、粗苯加氢精制和焦炉煤气制LNG等项目,彻底将“以焦为主”变为“以化为主”,传统副产品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链向下延伸的同时,这座传统焦化企业也在“高耗低产”、数智化发展中寻求突破,通过钢铁、焦化、化工、氢能四大产业耦合降碳新模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固定资产投资和年工业产值均过千亿元,建成了多能互补一体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园区。

  在7.65米顶装型焦炉生产现场,中控系统通过智能调度、发出指令,可以对焦炉车辆实现全程把控,一辆辆无人操作的自动化推焦车、接焦车、熄焦车默契地在高温环境下精准作业。智能巡检机器人用红外摄像头扫描着设备关键环节,准确获取设备信息和运行状态,实现远程在线监管。

  焦炉智能测温自动加热系统实时监测,可以根据生产温度自动调节煤气流量,实现全炉温度均匀稳定。据现场的技术人员介绍,焦饼沿高向和长向均匀成熟,能大大提高焦炭质量,降低燃料消耗。

  在企业环保管、控、治一体化平台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实时显示着每座焦炉的能耗数据,勾勒出能耗持续下降的轨迹。运用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高精度3D建模及智能AI识别等先进技术,该平台接入了与污染源关联的生产、监控、治理设施,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可采取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今,金鼎钢铁集团煤焦化有限公司针对生产各环节废气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工艺全部进行提标改造,目前已实现平稳运行并达到超低排放限值要求。

  在企业废水零排放项目车间,新型组合式PMUF/LERO中水回用处理系统正在将处理后的中水注入循环管网,企业废水回用率达到92%。技术人员通过操作,可以从处理后的浓水中提取出工业盐氯化钠、硫酸钠,实现煤化工高盐废水资源化利用。

  开阔整洁、井然有序的厂区内,电动重卡穿梭往来,新建的充电桩时刻准备吐出“绿色能量”。目前,厂区清洁运输比例已达到60%,铁路专用线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届时将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清洁运输占比。

  “下一步,公司将陆续推进焦粉气化中试、6.05米焦炉升级改造、5000吨电子级湿化学品、甲醇产业链深加工等项目,把焦化副产品做到半导体级纯度,将固体废物转化为合成气,推动产业链向更高价值延伸。”陈利涛信心满满。

  金鼎钢铁煤焦化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的背后,正是长治市促进传统产业打造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理念:聚焦创新、加速转型,让绿色低碳成为引领发展的可持续增长点。

  纵观长治市传统产业领域,潞安光电低热值煤发电将“边角料”转化为清洁能源;首钢长钢数字化赋能将分散的数据“孤岛”相互连接,实现从物料采购、电商销售到仓储物流智能管控的运营自动化;金烨焦化智控中心通过集约大数据分析,做到生产过程可视化,最大限度实现生产现场“无人化”……今年,长治市正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以高端精细化工为方向,大力延伸煤焦化、煤电化、煤气化产业链,提升化工产品总量,推动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副产品回收加工,促进煤炭原料化、高质化利用。全市传统产业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赢得未来。(记者 白续宏  通讯员 贾奕 郝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