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价格运行平稳 保供能力提升 低碳转型加快 我省电力市场化改革领跑全国
8月的运城硕果盈枝。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山西新材料”)电解铝车间内,天车不时吊运原料穿梭其间,工人身着防护装备,紧盯设备参数,保障生产运转。中铝山西新材料作为我省第一家拥有“矿山—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并配套自备发电机组的完整铝产业链大型企业,年用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是运城市第一大用电企业。
不久前,该公司收到国网运城供电公司送来的7月份用电量明细表。上面显示,中铝山西新材料7月总用电量56216万千瓦时,其中网购电量54259万千瓦时,占比96.5%。而两年前(2023年7月),该公司总用电量59445.40万千瓦时,其中网购电量32660.59万千瓦时,占比54.94%。
电力成本是电解铝生产的核心成本,占比高达40%,电价微小波动对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哪怕每度仅降1分钱,都具有关键意义。相较于自发自用模式,2024年该企业在电力市场购电,每千瓦时平均可节省5分钱;折算至生产成本,每吨氧化铝能减少650元,一年累计下来,节省金额可观。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重要论述和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加快推进多功能多品类电力市场协同建设,为服务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快山西能源禀赋向发展动能转化提供可靠支撑,山西电力市场化改革领跑全国。
在实践层面,我省持续健全体制机制,凝练形成电力市场建设的经验。其一,以现货市场为牵引驱动电力市场建设。自2019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结算试运行起,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始终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并于2023年12月22日成为我国首个转入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山西通过现货市场发现分时价格信号,精准匹配电力供需分时特性,这一做法已成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项典型经验。
其二,强化批发与零售市场协同。批发市场以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和批发用户为主体,涵盖不同时间尺度交易;零售市场则以售电公司与零售用户为核心,通过市场化方式签订销售合同,通过批发—零售市场的均价联动确保市场化改革红利向用户侧传导。
截至7月底,我省共有7座虚拟电厂入市交易,聚合用户175户,累计聚合容量288.07万千瓦,可调节容量65.06万千瓦。自2023年9月1日,我省启动虚拟电厂入市交易以来,虚拟电厂以15分钟/次的交易频率按日不间断运行24个月,结算电量13.44亿千瓦时,聚合用户共获得红利272.91万元。
结合现阶段改革成果,我省电力体制改革成效持续显现,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具体表现在:价格运行平稳。2025年上半年,山西电力现货市场累计出清电量1562.3亿千瓦时,日前,实时现货度电均价分别为0.283元、0.281元,价格呈“两峰一谷、晚高早低”特征,真实反映电力供需关系;且两者价差仅1.34厘,价格高度收敛,为市场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保供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和激励火电机组灵活调节、按需出力,共有88台、3621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提升灵活性调节能力611万千瓦。引导抽水蓄能、独立储能根据电力供需灵活调动可调节资源。持续完善市场机制与应急保障机制的协同设计。今年全省最大负荷达3725万千瓦,同比增长9.1%,电力市场始终平稳运行,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低碳转型持续加快。以市场化方式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将新能源发电优先纳入市场交易、优先安排发电空间。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7%的高位。充分挖掘企业绿色用能需求,通过电力市场将新能源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省内绿电、绿证交易电量分别达到76.59亿千瓦时、13.1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216.49%、370.54%,外送绿电规模达75.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6.18%,位居全国第一,全年累计为新能源企业增收近4亿元。
多主体多业态蓬勃发展。截至6月底,山西省电力交易平台注册经营主体21529家,其中,发电企业688家、售电公司440家、电力用户20401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虚拟电厂聚合规模达到全国第一,市场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大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建设,民营企业经营主体数量突破了2万家。电力市场推动发电企业由传统电力供应商向电、热、冷、气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售电公司逐步由单纯的“中间商赚差价”向能源数据综合服务商转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持续更新设备应用、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记者 杜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