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话 正文

张志华 脱贫路上的“授渔者”

发布时间:2018-06-15 20:23:31 | 来源:山西日报 | 编辑:薛阳 | 责编:石丽敏

  “有事找张书记准没错!”河曲县前川乡上沟北村村民说。

  村民口中的张书记名叫张志华,来自山西省住建厅勘察设计研究院。2016年10月,张志华来到这个小村庄任第一书记。这里偏远闭塞、坡陡沟深、土地贫瘠,村里常住35户、70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贫困人口66人。对于上沟北村的贫困,张志华在进村前已做足了思想准备,但进村后的一切仍然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于是,张志华白天帮着村民收秋、了解情况,晚上和村干部一起汇总、比对方案。那时,村里最早亮起、最晚熄灭的,都是张志华屋里的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志华终于在冬天时铺开了他上沟北村脱贫的精字“画卷”。

  第一笔,精品杂粮勾底色。“村里有1244亩耕地和970亩退耕地。张书记说我们这里完全保留了山区无空气污染、无工业废气、无污水排放的自然生态,适宜发展绿色经济。我们都觉得这个主意不赖。”村委会主任何光斌说。

  为了能让上沟北村的小杂粮带来脱贫大能量,张志华跑市场、访专家,引进优良品种,甚至自筹资金购进“吨谷一号”“晋谷十二号”在村里试种,以提高小杂粮的品质。秋收时,他还鼓励村民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和设备,对小杂粮进行精加工、精包装,实现杂粮精品化。“那会儿我们认为粮食收了,包不包装不都一样卖吗?对张书记的折腾,大家都应付了事。”村民刘福海回忆说。

  可是,2017年秋后,精包装的绿色小杂粮彻底惊艳了上沟北村。那一年,经过精包装的藜麦,由上年的每斤8元卖到每斤17元,每亩增收5600多元;精包装的小米每斤5元,每亩提高利润900多元。而包装后的土豆,现已售出10万斤,净增收入15000元。

  第二笔,精准产业添重彩。能种能养一直是上沟北村人的心愿。与村“两委”沟通后,张志华决定养羊。为了赶上时令,他从乡到县再到市来回跑,终于争取回40万元的老区贫困村帮扶资金。“跑了多少趟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嘴里的泡没下去过。我们决定用20万元来养羊。”张志华笑得很憨厚。

  经过公开招标,238只优质乌珠穆沁基础母羊成为上沟北村的新“村民”。“我们以贫困户为单位,开展畜牧养殖,既满足了贫困户个体意愿,也提高了项目资金利用率,避免了碎片化、零碎化。”张志华介绍。

  张志华的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用心侍弄着羊,要把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张书记的辛劳。现在上沟北村的养殖已初见成效,实现了脱贫成效的叠加。

  第三笔,精细帮扶常点睛。担任上沟北村第一书记以来,张志华不仅帮助贫困户何敏解决了大学学费,还自掏腰包新购一辆皮卡车,为农民装运出售土豆、杂粮、羊肉等农副产品以及采购日常生活用品,解决了村民出行采购困难和农副产品外销困难的问题。今年4月,张志华更是协调县交通局为崎岖陡峭的村级道路安装了护栏。

  路好了,张志华就利用上沟北村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68间窑洞和以工代赈平整的200亩土地,发展红色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里人到乡村住窑洞,体验农活,呼吸新鲜空气,同时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6月5日,张志华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前几天,已经有6个城里人认领了村里的土地,种上了土豆、杂粮等。

  如今,上沟北村正在进行整村提升改造工程。他们拓宽硬化村内道路、建设休闲娱乐广场、绿化村内环境等。村民们的生活画卷正一点点变得绚烂多彩。(山西日报记者 张丽媛)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