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晋要闻 正文

文明 长治乡村的最美风景

发布时间:2020-10-16 09:04:39 | 来源:山西日报 | 责编:宋姝君

文明,长治乡村的最美风景

壶关县南平头坞村农民潞绣文化体验室。

文明,长治乡村的最美风景

襄垣县古韩镇大黄庄村集体婚礼。

文明,长治乡村的最美风景

长治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帮助农民收获蔬菜。

文明,长治乡村的最美风景

潞城区五里后村“七在农家”文化墙。

文明,长治乡村的最美风景

沁源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文明,长治乡村的最美风景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长治市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为主题,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乡村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文明乡村。一个个文明村镇,犹如美丽的画卷,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文明成为长治乡村最亮丽的风景。

  和谐乡风吹遍上党

  李峪村是武乡县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子,同时它也是唯一的省级首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文化示范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王竹红的带领下,村民们学习魔术技艺,先后登上东方卫视和央视,在《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村里达人》等节目中亮相,让李峪村赢得了“中国魔术第一村”的美誉。目前,该村有400多人会魔术表演,200多人可以登台。

  如今,“中国魔术第一村”已成为李峪村的招牌,成为武乡县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靠着魔术表演,李峪村也告别了贫困,走上了文化产业富民的新路。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新型乡村旅游正成为李峪村新的发展点。王竹红兴奋地说:“按照民宿、餐饮、景点一体化的旅游思路,李峪村将打造全国唯一的‘魔术小镇’。到那时,李峪村也将成为山西的一张名片和展示中国魔术的窗口。”

  被魔术改变了的李峪村,正在以魔法的神奇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

  而被誉为“上党南界最美”的上党区南宋乡东掌村,则用惬意舒适的“慢时光”,展现了乡村文明的无限魅力。

  石磨面坊、豆腐坊、老酒坊、工艺绣坊……穿过一排排朱红色小洋楼的新村往山上走,青石路两旁的小作坊错落有致。这些外观古朴的小作坊都是由村民原来居住的窑洞改建而来。“这些作坊一方面为游客提供健康绿色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村党支部书记毕永刚说,“长治振东国际马拉松赛的吉祥物‘陶陶’,就是村里的巧媳妇儿们绣出来的。”

  继续往山上走,路两边的果园里李子、桃子压满枝头。在东庆生态园,从河南南阳回乡探亲的王永强正带着十几个朋友感受采摘带来的快乐。“没想到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王永强感慨地说,“以后退休了,我肯定回来住。”

  毕永刚说:“城里的人来到农村,除了要看乡村的景,更要体验农村的‘风情’。”现在,东庆生态园种植了苹果、核桃、杏、樱桃等200余亩,林下散养着土鸡和黑猪,节假日开办各种形式的亲子采摘、喂养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游玩。同时,以九禾农场为代表的家庭农场,还将传统的农时节气与农耕体验结合起来,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其中。有的城里人干脆对农田和农田上的作物和家庭农场里的牛、羊、猪等家畜进行了认领、认养。

  一个快节奏,一个慢生活。李峪村和东掌村无疑是两种风格。但文明的发展理念正深深地植入每个人的心田。如今,在长治市农村,整洁的村容,清洁的环境,带给人们的是满目的清新和浓浓的乡情。特别是城里人喜爱的广场舞,在长治农村也已普及,文化活动场所、老年托养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幼儿园一应俱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上购物、快递直达更是将农村与城市连在一起,人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和快乐。

  人们说,一个好支书可以带好一支队伍,一批好干部可以带好一方风气。正是以培育好支书、好干部为抓手,长治市农村的风气才有了根本的好转。

  走进长治乡村,人们感受到的是朝气和活力。在襄垣县农村,各村都设有文化长廊和街道壁画,透着新农村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在平顺县、壶关县,许多的山区农民依托旅游办起了农家旅馆,融入到旅游的产业中,数以万计的农户加入到种植合作社中;而在长子县,数十家演艺团体走村串户传送着满满的正能量。“中国曲艺之乡”“中国魔术第一村”、旅游示范村、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品牌,已成为长治市“一村一品”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乡村文明实践带来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改变,更为素质提升、经济增长、文化进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文明似一道绚丽彩霞,让太行山的乡村更美丽。人们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长治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和美家风引领风尚

  近年来,在农村改革发展中,长治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这一群体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遵守法纪,办事公道,乐于助人,在乡民邻里口碑好、威望高。成为农村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示范者和带动者,是涵养新乡风、引领新风尚的重要力量,被誉为“当代乡贤”。

  一曲接着一曲,或高亢激越、或慷慨悲歌,八音会经典曲目《大十番》和《小十番》在上党区北呈乡北张村的文化广场上响起,周末里一日游的游客们听得流连忘返。该村以创建全国文明村为契机,利用“我们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北张村八音会远近闻名,为了不让传统失传,他们每年都组织队伍在村里进行表演,通过演出实现了“传帮带”作用,让乡风文明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典型带动,德行天下。在长治市,多数行政村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评选活动,把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来”的模范典型推选出来,大力表彰,组织德高望重的乡贤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移风易俗快速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群众,形成“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的和谐新氛围。

  地处花坡风景区附近的沁源县王陶镇岭上村,曾经是典型的“空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岭上村利用村里闲置房屋,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了山地特色民宿,建成了村史馆、“牛栏”咖啡茶吧、大食堂,让留守村民有活干、有钱赚,生活有奔头、精神更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引来致富“活水”。

  传播主流价值、引领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长治市积极培育新时期的乡贤文化,努力推动乡贤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在全市开展学习乡贤、争当乡贤活动,组织乡贤文化入校园、进课堂、进家庭、进阵地,把乡贤文化和精神植入到家规家风,把各级文化设施作为宣讲乡贤文化的主阵地,让乡贤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合起来。

  沁源县在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绿色沁源大讲堂”,开设苗木栽培、养殖技术、中药材种植等“田间课堂”,为村民上好“技能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为强产业、促就业的强大助力。

  屋外,步道旁、小花园中种植着各种药材,木篱笆围墙整齐有序;屋内,木架上,摆放着沙棘叶茶、连翘茶、茉莉花茶、黄芪茶等各类包装精美的产品,满室飘出阵阵茶香。交口乡长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那么与众不同。

  “长征无闲草,认得皆是宝”。长征村因中药材而知名。以长征村为中心,辐射自强村、正中村、侯壁村等周边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渐成气候。近年来,该村将乡村建设和产业延伸发展结合,打造“合欢本草谷”中药材综合生态旅游区,开工建设了“六馆一廊一园”。

  抓好产业园,就是新实践。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长征村党支部书记、沁源县藏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慧斌有着独到的理解:“这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通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让群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又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

  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七在农家”(净在农家、善在农家、和在农家、信在农家、勤在农家、孝在农家、俭在农家)评选活动,并将孝老敬亲作为道德模范、长治好人、感动长治人物、当代乡贤、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的重要指标,先后推出了张云平、李江平等一批农村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引领了农村社会风尚,提高了全市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同时,扎实开展了省级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申报评选,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显著提升了贫困群众精神风貌,充分激发起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促进广大农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新时代文明实践像一场“春雨”滋润着整个长治,一代乡贤正在以他们实实在在的事迹影响和带领着年轻一代成长,传承滋生出无限向上伸展的力量,从而成为长治市转型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和畅民风深入人心

  不支锅、不宴请、不浪费,殡期不超3天,帮忙的朋友、前来吊唁的亲朋一人一盒方便面,每份成本3元左右。今年3月,襄垣县虒亭镇赤壁村党支部书记李克军为去世的母亲简办丧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党员领导干部等人群为重点,强化榜样“示范引领”效应,襄垣县只是一个缩影。

  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从去年开始,长治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观念已经渐入人心,要求党员干部带好头、作表率。

  “祭奠已故亲人,用鲜花换下黄纸,一样的祭扫,一样的怀念,省钱是小事,文明又环保。”沁县南里乡姚家岭村村民王毛毛在清明时节选择用鲜花祭祀的方式寄托哀思。

  红毯铺地,红绸覆案,几案上整齐地摆放着酒樽、漆碗等古典器具,隆重庄严。华美的汉服和新人们脸上幸福的微笑相互映衬。这是屯留区“好家风·好嫁风”“汉唐新韵·情定石泉海”百人中式集体婚礼志愿服务活动现场的一幕。

  “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选婿图个好郎君,不要彩礼和礼金”……在各县区广大农村,倡导移风易俗的标语随处可见。

  “我们俩结婚时也是零彩礼,结婚节省下来的钱可以作为创业启动资金,我们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零彩礼”为上党区西火镇桥头村郜丽婷小两口的爱情“松了绑”,也为婚礼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为解决攀比成风、铺张浪费等问题,长治市大力推行婚事新办,倡导零彩礼和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提倡彩礼变献礼,可为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或与银行签订协议为老人缴纳养老储蓄、健康储蓄;相家、订婚不操办;结婚迎亲反对雇用豪华车队,提倡使用大巴车、中巴车、自行车等绿色迎亲方式;反对恶意闹房、恶搞伴娘等行为;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等婚礼形式。

  如今,将大操大办的资金节省下来,用于发展事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用于将来子女教育培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蔚然成风。

  现在,全市农村普遍建立“一约四会”,制定出台婚丧嫁娶办事标准、程序,大力整治陈规陋俗,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截至目前,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全部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

  毕永刚介绍:“我们村的红白理事会,约定办婚事,人数限定,菜品标准限定最高限度,每桌不超200元,烟不超10元、酒不超35元,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产生垃圾收取200元押金,自己打扫后退还;村里还发挥老乡贤作用,利用村里的道德评议会,在村里解决家长里短,将纠纷化解在身边。”

  文明风尚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长治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文明种子”遍撒农村大地。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开展丰富的文化下乡服务活动是保障。农村各地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2018年以来,长治市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市级指导、县级统筹、乡村两级落实的工作模式,在市县乡村四级设置组织机构,强化保障措施,完善制度机制,充分发挥上党区、长子县2个中央试点和屯留区、沁源县2个省级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统筹有序推进其余8个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坚持阵地建设“十有”标准,以“五大平台”为依托,实现了县、乡、村三级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6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300多个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和2018年前的850个贫困退出村已全部设置“一墙三榜”。农村墙面、街巷变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成为群众身边潜移默化的“宣讲团”,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既扮靓了乡村,又德润了人心。

  赋予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大众味道”,真正让农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正徐徐吹过上党古城!

  山西日报记者李楠

  图片由长治市文明办提供

友情链接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华网山西频道|人民网山西频道|央广网山西频道|中国新闻网山西频道|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 

  太原广播电视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