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新征程上弘扬“右玉精神”】70余载绿色接力诠释“右玉精神”
开栏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成为右玉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实践探索的强大精神动力。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右玉县始终牢记嘱托,紧紧围绕新使命、新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在更高起点、更好质量上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本报组织记者深入右玉进行蹲点采访,推出“在新征程上弘扬‘右玉精神’”专栏,集中报道右玉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为我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时值数九寒天,塞上高原寒风凛冽。站在右玉县南山森林公园丰碑雕塑前,映入眼帘的是数十万亩的松柏林,一望无际,涛声阵阵,满目苍翠。可谁承想,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黄沙遍地、寸草不生。
这种沧桑巨变来自右玉人70多年的绿色接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21任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坚持种树,将右玉的林木绿化率从0.3%提高到了56%,创造了从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人类生态奇迹,也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绿起来,一任接着一任干创造生态奇迹
右玉地处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一个只有11万人的小县。
“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广为人知的顺口溜,道出了右玉当年的脆弱生态和发展困境,也是1949年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看到的荒凉。
几经讨论,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从此,一任接着一任,迎难而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植树造绿“接力赛”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起跑,一跑就是70多年。
今年71岁的王明花老人仍记得“三战黄沙洼”的场景,那是老人记忆中最难的一次植树。“当年我才八九岁,跟着老师去黄沙洼栽树,老师说,只要种活树,就能挡住大黄风。”从县委书记到普通群众,从老人到娃娃,全县人民齐上阵,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在那片黄沙梁上把树种活。
一片片黄沙,慢慢变成一片片林海。1月8日下午,室外零下28℃,在刺骨的寒风中,记者来到苍头河湿地公园,看到当年张荣怀带头种下的第一棵树,如今这棵小老杨已长成20多米高的参天大树,苍头河沿岸栽植沙棘达12万亩,成了令游客流连忘返的生态文化景区。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回想起32年前初到右玉时的感受,54岁的余晓兰仍然记忆犹新。这个来自云南的山西媳妇,身高不足1.6米,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1992年,响应县里号召,承包治理“四荒”。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右玉是十分耕耘才可能有一分收获。即便每天往山上挑60多担水,树苗成活率仍然最多只有20%。如今,站在余晓兰的万亩绿园,碗口大的樟子松、小老杨向远处绵延而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毯。
伊小秃,右卫镇北辛窑村原党支部书记。右玉精神展览馆的展墙上,那双饱经风霜的大手干枯如树枝,十个手指关节因拿镐头刨土被震得粗大变形,难以屈伸。看着这双带领村民栽下4000多亩树的手,记者被深深震撼了。
李达窑乡护林员刘政,为了抢救3棵松树,被电线杆滚砸,重伤不幸牺牲,“把我葬在树根下”的遗言让父老乡亲泪流满襟……屹立于右玉大地的绿化丰碑,至今仍在向世人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这块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1万右玉人民进行了70多年旷日持久的绿色追求,每棵树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植树的历史,确实难能可贵,可歌可泣。”抚今追昔,77岁的老干部王德功禁不住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从张荣怀到王矩坤、袁浩基、高厚、赵向东、陈小洪……右玉县21任县委书记70多年的绿色接力,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跑出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绿色接力”,创造了一个“塞上绿洲”的苍翠传奇。
富起来,传承弘扬“右玉精神”书写小康故事
右玉县建成“塞上绿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右玉绿了。绿起来之后的路怎么走?这道时代命题需要右玉作答。
在右玉县驱车采访,山头上一根根拔地而起的风力发电电杆,山坡上一片片光伏发电的蓝色光伏板格外显眼。同行的工作人员说,右玉这几年先后建成一大批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已达百万千瓦。
“小香葱,生长快,耐寒耐热,四季可种。”在距离县城不到5公里的右玉县威远镇刘家窑村,大学毕业后返乡青年王涛正为来访者介绍“小香葱”特色产业。王涛说,右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无公害出口农产品提供了天然优势。他们的产品即便历经疫情,2020年的销售价格还同比增长15%。而且种植基地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回乡发展。
在威远镇东王庄村,记者巧遇33岁的县电子商务中心运营负责人高剑华正在和胡麻油作坊业主吴亮对接,之前连手机、电脑都还没弄明白的吴亮满脸乐呵呵地说:“以前卖油不怎么好卖,但是自从通过电商,销量翻了好几倍。”如今,全县有144个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点,羊肉、沙棘、亚麻籽油、小杂粮等四大类200多个品种,成功闯进了全国大市场。
“右玉精神”不会过时。右玉县一位干部说,右玉脱贫了,但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艰苦奋斗、苦干实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劲头,啥时也不能丢!”
旨在深度弘扬“右玉精神”的右玉干部学院已经成立4年,2020年一年就有19650人前来学习培训。“治住黄沙始到金。”一位在这里学习的干部感慨地说,“这个‘金’,不只是绿水青山,更是一种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精神。”
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8万亩中药材、4.2万亩彩色种植、28万亩沙棘、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良好的生态正在给右玉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2020年右玉全县域实现了基本绿化,右玉‘绿起来’了,更要‘富起来’,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时代使命。”2020年4月,以第21任县委书记张震海为班长的新一届右玉县委,接过绿色接力棒。
张震海告诉记者,右玉要抓细做实“四篇绿色文章”:一是转化“绿”,发展新产业,推动右玉高质量发展;二是拓展“绿”,催生新业态,实现右玉高水平崛起;三是提升“绿”,培育新优势,坚持右玉高标准保护;四是共享“绿”,增进新福祉,创造右玉高品质生活。经过接续奋斗,力争到2025年,转型出雏型,建成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以生态产业主导的产业体系出成效。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右玉精神’是我们党带领右玉人民苦干出来的。一代一代传承好‘右玉精神’我们使命在肩!”张震海动情地说。(记者任永亮)
实践者说
一把铁锹代代传
我家的传家宝是一把铁锹。在右玉,家家都有一把铁锹,干吗用?种树!
记得那是2005年5月14日,我的10岁生日,姥姥说:“孩子,今天姥姥教你种树。”在老城边上的黄沙洼,姥姥指导我种下了人生的第一棵树。
“姥姥,你也是10岁就种树了吗?”我问。
“是呀,你看,这片树林就是我跟着老师一棵一棵种起来的。”姥姥给我讲起了“三战黄沙洼”的故事。黄沙洼以前是一片4公里宽、20公里长的沙丘,曾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向县城逼近。再不种树,县城就要被埋掉了!
1956年4月20日,右玉人向黄沙洼宣战。上千名干部群众挑起水桶,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奋战在黄沙洼。一个月种下了9万多棵树,眼瞅着沙丘就要绿起来了。然而,黄沙洼是个大风口,突然一场八级大风呼啸而至,整整刮了9天9夜。风停后,大家赶到黄沙洼,都傻了眼。放眼望去,遍地是干枯的树苗,有的被风刮得裸露着树根,有的连树梢都埋在了沙子里。姥姥说,那时大人哭,孩子也哭,黄沙洼上哭声一片,那个场景她这辈子也忘不了。
但是,有一股“拧劲儿”的右玉人用了整整8年,先后展开三次大会战,终于把树“钉”在了黄沙洼,把这里变成了绿树岗。
从此,10岁种树成了家训,铁锹成了传家宝。妈妈也是在10岁种下了第一棵树。如果说10岁的我还不理解姥姥为什么要让我种树,2017年,当我在选调生志愿表上坚定地写下“右玉”二字的时候,我突然领悟到,当年种下的不仅是一棵树,其实也是一种精神。
种树,在右玉已经成为一种信念的坚守和精神的传承。(讲述人:右玉县文旅局干部 李洁)
奇迹背后,是一种精神
林木绿化率由0.3%提高到56%,右玉县21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带领群众创造了将历史上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
奇迹背后,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过去,右玉种下每一棵树都十分艰辛,“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但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干部群众靠着“镢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的苦干精神,凭着“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与冬秋”的劲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斗志,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创造了气壮山河的绿色奇迹。事实证明,只要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奇迹的背后,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政绩观念。“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回顾70余载光辉历程,右玉21任县委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韧与执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坚持不懈、持续用力,“一任连着一任干,一棵接着一棵栽”,按照既定的战略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事业推向前进,为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夯基垒台,展现了共产党人“只管栽树、不求纳凉”的胸怀和境界。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前不久闭幕的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为全省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绘制了作战图、路线图、施工图。我们要牢记领袖殷殷嘱托,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征程上砥砺奋进,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奋力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任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