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魅力,意犹未尽。
坐落于太原古县城东北一隅的太原市工美非遗博物馆,传承展示数百年历史的晋作家具、漆器工艺、雕塑工艺、琉璃陶瓷、民间工艺等12大类、40种、879件非遗展品。它们从历史斑驳的光影深处走来,争先恐后地诉说着“那年那月”的衣食住行。
到这里,与其说是为看非遗展品而来,不如说是在看传统文化基因的演变,看一门手艺承载的时代印记、岁月风霜。
“被看见,是一种守护与传承”
“非遗保护和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匠人之心、创新之意的凝练与荟萃。每一件作品不仅拥有深邃的历史底蕴,更兼具厚重的文化内涵。”太原市工美非遗博物馆负责人郝旭红说。
太原市工美非遗博物馆是一处古香古色的三进院落,集艺术品收藏、展览,技艺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体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是一张极具晋韵特色的“非遗名片”。
一进院是博物馆第一展厅,这里展示了5个非遗项目、200余件展品。讲解员娓娓道来,非遗传人现场演示,非遗故事近在眼前,游客由此穿越古今。这里是一个“活”的博物馆。
“山西琉璃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制作的代表,拥有680多年历史的太原苏氏琉璃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氏琉璃最著名的釉彩就是孔雀蓝,其特点明快、亮丽……”82岁的葛原生精神矍铄,气质儒雅,捧着新烧制的梅花玉壶春瓶向游客介绍。葛原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琉璃烧制已有40余年。
葛老爱说一句话:“被看见,就是一种守护与传承。”
葛老手中的这件梅花玉壶春瓶,通体孔雀蓝色,以朵朵红梅点缀,纯净而幽深。远远看去,瓶身上亮丽端庄的孔雀蓝色调,让人仿佛置身海底,又好似踏入一片蓝色森林,那么高贵典雅,又那么平易近人。经过近30年的潜心研究,葛原生破解了苏氏琉璃失传已久的孔雀蓝调制过程,并创新烧制工艺,使失传二三百年的苏氏琉璃孔雀蓝重放异彩。
“只有不断的创新,将琉璃技艺与时代相结合,才能让更多人遇见琉璃、亲近琉璃。”本着这样的初衷,葛原生创作出了琉璃摆件、牌匾、文房用品等多种精美工艺品。来自大同的游客张子丰对苏氏琉璃情有独钟,“过去专供皇家使用的苏氏琉璃,现在咱老百姓的家里也能用上。琉璃那种透彻的美,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传出去,是一种拯救与重塑”
千年技艺如何传承?答案应是融入当代生活。工美非遗博物馆就此“搭台唱戏”,博采众家之长,鼓励非遗技术、模式和方法的创新,让非遗作品更生动,更有亲和力。
“这个中堂很像老照片上的书香之家,有味道。”很多游客来到博物馆二进院的正房展厅,都喜欢在名为“信义原”的中堂拍照留念。
典雅威严的“信义原”中堂,设计布置追求情与景的交融、意境的统一,是木雕、核雕、根雕、牙雕、印钮雕等领域的8位非遗传承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用料厚重的香案上,卞春有的根雕化腐朽为神奇;精雕细琢的八仙桌旁,叶尧良的木雕作品尽显大气沉雄;庞晋斌的晋派内画瓶点缀其间,恰有锦上添花之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统民居中堂的大气和考究扑面而来。
武振新是太原市信义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文创设计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玻璃彩绘的传承人。“博物馆将二进院主展厅免费提供给了信义原的8位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可以感受木雕和彩绘之美,也给非遗技艺的保护、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在武振新看来,传出去,就是一种拯救与重塑。
“一枚微雕作品的完工需经历选料、画样、雕刻、开脸、打磨、抛光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要求都非常严格。”展厅里游客虽多但鸦雀无声,孙兴轶手持刻刀,在果核上一点一点地挖着,窸窸窣窣声听得很清楚。孙兴轶是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核雕艺术家。
“一把雕刀一粒核,运筹帷幄见神功。”在古文《核舟记》里,核雕艺术的描述让人拍案叫绝。孙兴轶现场演示核雕技艺,刻刀如舟,在弧形的水面上游走,又如同在独木桥上走马,或四蹄腾飞,或平步青云,运刀走刃就是舟行舟止,就是策马勒马。灵感滋养着核雕艺人,形、神、理、趣环绕着刀锋,在方寸之间,在凸凹之险。
研习核雕,孙兴轶心无旁骛,恪守传统,注重创新,创作出《鸳鸯荷花图》《赤壁赋》等一批富有新意的作品,形成了诗、画、意的艺术风格。
许多游客来到博物馆看到孙兴轶的核雕无不为之惊叹,甚至有在太原的外国留学生慕名前来讨教核雕技艺。“掌握核雕技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核雕缺少年轻人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现在有了这个窗口,我会竭尽所能把这门手艺传播出去,让更多人认识核雕,了解我们的传统非遗文化。”在孙兴轶眼里,每一个作品都注入了情感,有灵魂的作品值得永久传承。
“博物馆里陈列的每一个物件儿,都是晋阳文化的结晶,更是一代代太原人心中的深深乡情、浓浓乡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太原工美人有责任去挖掘和展示深藏于传统之中的非遗价值,鼓励它们融入不息的艺术创新源泉。”采访中,太原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副主任张国宏说,非遗的“味道”,就像茶中的铁观音,循序渐进,回味悠长,是“品”,不是“看”,要去感觉,去咂摸。如此不慌不忙,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太原晚报 记者 梁丹 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