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太原9月5日电(段思齐)“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4日,在 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环境分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高标准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就如何实现双碳目标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持续改善山西生态环境出谋划策。
自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项政策对于“碳中和”的引导和布局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关注“碳中和”的热情亦不断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理解“双碳”目标,切入点是气候履约,核心是产业竞争。 “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且有协同路径。未来碳减排路径选择,将是“五碳并举”,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在时空协同、过程协同、区域联动、深度脱碳上优化路径。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支撑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贺克斌表示,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当前,中国已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推动“双碳”目标落实。
“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谈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对策建议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认为,应建立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行动体系及科技支撑的创新体系,围绕能源革命、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突出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的创新,加强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碳融合等关键技术的一些颠覆性技术的技术攻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认为,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此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本届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首次增加环境领域话题、安排专题研讨,旨在希望通过太原论坛这个高端对话平台、成果发布平台和国际合作对接平台,更好地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找准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